資料來源: iRead

週期表

  • 作者: 李維
  • 其他作者: 牟中原,
  • 出版: 臺北市 : 時報 1998[民87]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16], 227 面 ;21 公分.
  • ISBN: 957132616X , 9789571326160
  • 附註: 譯自: Il sistema periodico.
  • 系統號: 005000437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全書共有21章,每一章述說一種化學元素的故事,其實也正暗喻著作者的各個人生階段。其中大多數篇章是自傳性散文,少數是虛構的寓言,全書風格介於歷史見證、自傳故事、科學專論、奇幻小說之間,十分獨特。從蒸餾到電解,每一種化學變化,都具有形而上的象徵意義。而化學不僅是作者從事的行業,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繆思,以及克服逆境時仰賴的支柱。全書內容雖圍繞著化學公式與原理發展,卻遠遠超越一般化學專論書籍,邁入了文學經典的殿堂。本書於1974年在義大利出版,已被譯成二十餘種語言,口碑與銷售成績俱佳。1985年於美國首度推出,即榮獲當年紐約時報書評年度最佳圖書獎的肯定。書評任何學過一點化學的人看到書架上陳列的這本《週期表》,都會不免好奇的翻一翻。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教科書裡的「週期表」不是一堆元素的排序嗎?它留給多數學生的印象是「背誦」與「死記」,橫排要背,直排也要背。考試時最喜歡考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物性與化性的異同。這本由台大化學系牟中原教授根據英文版翻譯的《週期表》推測也一定與化學有關。果然原作者是一位猶太裔的義大利化學家李維博士,他已於一九八七年過世。他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二次大戰時正值盛年,由於參加反法西斯的抗暴活動而被捕,後來被送去奧茲維茲集中營,他是極少數活著回來的人之一。有關集中營裡的痛苦見證,他另有著作。而在這本書裡,他把一位生長在這個動亂、艱苦時代的化學家的經歷,以二十一個元素為代表,寫成了一篇篇的小故事。故事的情節不像一般愛情、武俠或偵探小說般地扣人心弦或緊張刺激。它毫不矯情,娓娓地敘述著那個時代、那個民族、那個村落的故事。而身為一位化學家,他的思考模式也與文學家不同:他把他祖先的個性,以化學元素的特性來比擬;他描述自己青少年時期對化學實驗的狂熱與荒誕;他的人生經歷因此離不開各種元素與化合物,他的人生哲學往往也從化學的觀點出發。例如他從鋅和酸的反應(純鋅不容易與酸作用)中悟出:純真,它防止罪惡,而雜質則導致變化。所以生活中的雜質,有時是必要的。作者李維似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化學家,他常常用各種元素或化學現象來形容,例如:「......他臉色變僵,如一片錘過的青銅」。化學知識是化學家的利器,在集中營裡為了減少飢餓感,他偷了石蠟,氧化成脂肪酸來吃;為了增加熱量卡路里,他強迫自己吞甘油。戰後大家生活都困苦,化學家也找不到工作,他就與朋友一起成立一個實驗室,幫顧客分析、化驗各種東西。本來只需要幾克的樣品就夠分析了,但是他們常收下一公升或一公斤的物品,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這一點點的誇大不實也成了化學家的生存之道。「科學」這個名詞掛在嘴邊是那樣的熟悉,但是它的實質卻又讓人覺得是那麼的疏遠和難以理解,也許就是因為太少故事小說以科學工作為主題或背景的緣故。身為一位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多麼高興看到科學家的親自投入,讓科學與人文結合,讓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從輕鬆的角度切入科學、了解科學、並喜愛科學,「科學」絕不只是教科書裡或考試卷上那些硬邦邦的知識與公式,它是我們天天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這本科普著作《週期表》不僅是學過化學的人的有趣讀物,也是一般人親近化學的好機會。●
來源: iRead
普利摩‧李維與卡爾維諾齊名的義大利國寶級作家,曾囊括該國所有文學大獎,正職則是化學家。他那揉合科學與文學的特殊創作風格,英、美、法、德等國均已出版過多本專著予以討論。1997年適逢他逝世10週年,義大利並為他舉行持續一整年的紀念活動。特殊成績:已有20多國譯本,口碑與銷售均獲肯定。榮獲1985年紐約時報書評年度最佳圖書獎開本:25開頁數:248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