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戲劇發生於酒神祭祀儀式,中國戲劇發生於儺儀。酒神祭祀儀式與儺儀的同一性為中西戲劇藝術的發生提供了同一的儀式前提。儀式是以概括性、整體性符號表達集體性情感,藝術是以具體性、個別性符號表達個體性情感。藝術發生於儀式,作為藝術的戲劇發生於作為儀式的戲劇。 中西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的起點是宋元戲劇與古希臘戲劇。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體現為儀式「魔力」轉變為藝術「魅力」、儀式「淨化」轉變為藝術「教化」。促使儀式向藝術轉換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巨變導致集體性不安全感使知識階層與民眾階層具有同樣的「補償需要」,當社會恢復穩定,集體性「補償需要」不再存在,戲劇就成為表達個體「移情需要」的形式,從而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 中國戲劇在完成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後並沒有確立起獨立的藝術形制,而是延續了「禮樂」傳統,從而使得中國戲劇成為「戲曲」;西方戲劇徹底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作為藝術的中西戲劇分道揚鑣。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汪曉雲,女,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副教授。 2002-2005年在廈門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周寧教授,研究比較戲劇學,致力於探究人類為什麼會有戲劇、中西戲劇在形成過程中有何異同。 2005-2007年在中山大學哲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開始轉向中國古代經典,致力與對經學與史學的基本問題進行學理性分析與知識考古式研究,發現並解決國學研究的起點性與根本性問題。 2007年至今問學於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致力於中國人類學建設。 即將出版專著《一字之差:「道」何以「道」》、《一名驚人:「崑崙」之「道」》、《一器之下:「翠玉白菜」何以為「鎮國寶」》、《一本正經:隱秘的漢語聖經〈海山經〉》。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