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即使家庭會傷人, 愛依然存在 :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 而是你的焦慮

揭秘原生家庭,解放心靈遺憾。本書領你回到原生家庭,探索焦慮源頭,自我修復創傷。沒有受過傷的人,不會真正強大。用一段段親子間的交換日記,觸摸你心靈深處的焦慮核心:父母親。18歲以前,我們被焦慮的父母養大,或許幸福,或許創傷;18歲以後,我們試著整理這些幸與不幸,不再變成另一個焦慮的身影。成年孩子與老母親的交換日記,承載了多少過往回憶?本書特色:◆與原生家庭和解:搜尋象徵童年焦慮的人事物,串連自己與周遭人事物的關係。◆與焦慮對話共存:透過現在和過去的似曾相識,引導我們表達留在過去的遺憾。◆接受傷害的勇氣:人之所以覺得不幸福,是因為缺乏「面對現實世界」的勇氣。◆摯情推薦:知名作家/張曼娟‧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蘇絢慧‧中廣流行網主持人、資深媒體人/蘭萱‧暢銷作家/律師娘(林靜如)‧知名律師、作家/賴芳玉‧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謝文憲‧資深媒體人/楊月娥‧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人氣DJ/瑪麗‧暖心作家/艾莉當你無法理解某些大人的行為時,只要把他們想像成小孩,很多事情你就懂了。內在小孩,指的就是我們心底最深層的那份焦慮。如果你曾停下來仔細檢視,就會發現這些焦慮其實通往生命最主要的核心—父母親。這些人事物及場景,你是否似曾相識?◆執意把衣服折得一絲不苟的人,什麼原因讓他執著於整潔?◆不敢上公共廁所的學生,真的只是害怕細菌嗎?◆不斷開關電燈的年輕人,心裡真正想關掉的是什麼?◆沒辦法平心靜氣和大主管說話,真的只是因為老闆太機車?◆沒辦法拒絕強勢的女人,難道不是因為她身上有些似曾相識?◆堅持不願吃路邊攤,或許和童年的窮酸感有關?留在過去的遺憾,會變成無法擺脫的宿命,唯有覺察和表達,不同的可能性才會開啟。成年人有哪些潛在焦慮?傾聽內在小孩的心裡話:◆「我不知道怎麼說,也不想說」──成年人親密關係的療癒力量,就在於「被懂得」,讓我溫柔地代替你說出心裡的焦慮和痛苦吧。◆「我什麼事都做不好」──讓親愛的人知道:沒關係的,我就是愛那個有限的你,希望你也愛這個有限的我。◆「事情會這樣,都是我害的」──因為過度壓抑,所有的焦慮只得向內扛;但其實內心的那股憤怒是向外的,是對那個你寧願懲罰自己,也不願(不能)責備、惹他傷心難過的人。◆「一不小心,我就會被別人取代」──我們都曾幻想取代能力強的人,也害怕被能力強的人取代,又偏偏要幻想被能力強的人給取代。◆「再這樣下去就完蛋了」──母親的焦慮和所承受的壓力,影響她能付出多少母愛給孩子;所以悲觀性格也可能與母親個性相關,與母親周圍的環境相關。◆「這世界上沒有人真的愛我」──「愛到卡慘死」的當事人,雖然在被控制的痛苦中,卻深知自己愛著對方,因此努力覺察對方控制行為背後的邏輯。
來源: iRead
許皓宜最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曾在大專教學多年,也曾走入醫院和社區,聆聽發生在不同場域的故事。受過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是國內長期耕耘於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的師資之一。主持環宇廣播電台《從心聊聊天》節目,商業周刊「心理學會客室」、《皇冠雜誌》《親子天下》專欄作家,也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隨年歲往上攀爬,她越體會:人們在關係與自我的探尋中,內心所盼所求,不過「真誠」二字而已。所以她離開諮商專業系所的教學,真誠地回到自己初衷所愛的書寫——以一種面對人心的深刻與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筆調溫暖而幽默,從自己、父母到周圍的人,以及許許多多的關係中,寫出了發生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故事,也記錄了我們記憶中不同典範的關係。只願,我們能從各種曾經無法理解的人我關係中,發現那裡頭原來具有認識自我的深刻意義。然後同意,原來我們生而都自有一種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出版著作有《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人生不能沒有伴》《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以上為如何出版)《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如果,愛能不寂寞》《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在愛情的四季裡,妳依然可以做自己》,以及有聲書籍《聽孩子說,我們忘了的事》等書。FB粉絲團: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www.facebook.com/Dr.Hsu1231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