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重建難題在於改革運動的文化水準。不從近代國民意識和文化生活志向思考,只一味因應媒體效應娛樂取向,怎麼去除威權專制統治遺毒重新建構自己﹖除非我們思考,否則我們只會在失去願景的現實裡摸索!除非有真正的願景,否則我們只會忙亂一場!台灣的重建,不能只停留在政治改革的議題裡;也不能因為對改革陣營的政治人物失望而死心。從文化範疇,透過每一種可能使國民心靈覺醒或開拓新視野的努力,是重要的。以一個詩人與異議份子身分自居的李敏勇,基於對台灣這塊土地與人們的深切情感與期盼,持續不斷以他的筆,寫出對台灣政治、社會、文化與國家認同的觀察與思考。在這些1997年底至1999年初,刊載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異議份子手帖」專欄、美國公論報、Taiwan News與Taipei Times等國內外知名報刊的文章中,李敏勇用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筆調、他自己與當代世界詩人的感人詩作,呈現出他對台灣最深刻而永恆的關懷。在這個台灣面臨重要轉變的時刻,李敏勇的觀點與視野,格外值得我們深思。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第十一屆(2007)國家文藝獎得主。屏東恆春人,1947年出生於高雄縣,在高高屏成長。中興大學畢業,以文學為志業,並積極參與國家重建與社會改造。主編過《笠》詩刊,並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台灣筆會會長。詩作曾被譯介為英、日、韓、德、西班牙、南斯拉 夫、羅馬尼亞等國語文。被譽為持有發亮的瞳孔、冷冽的觀察力、善於表現觀念的詩人。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