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博物館重要的事

特別挑選與精心編輯《第七章》,分享讀者。因為,你看完不僅能瞭解美國博物館發展60 年來,如何從文物的關切,走向觀眾導向。還可以仔細分析,法律背景的作者之寫作思路與譯者長年筆耕譯文技巧。會使得博物館人,閱讀起來心有戚戚焉的反思之念,準備進入博物館事業者,讀來有許多啟發新事業之源,一般喜愛閱讀新知之士,終於明白,原來所謂的「博物館專業」到底在討論什麼事叫做重要的事。約在二次世界大戰末,美國博物館界出現微妙變化,從原先大力強調教育,轉而強調收藏功能。仔細言之,博物館主業轉變為自然或人造物件的蒐集、保存和研究,如何使館藏及其資訊能夠便利民眾使用的考量,逐漸變成次要,甚至只是附加功能。這個發展趨勢,使得當時的博物館行業,變成我的同行芭芭拉戲稱的「救難和倉儲業」。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在兩道博物館思潮匯流的影響下(一是全球性,一是美國特有),美國博物館風雲再起;過去50年來那種眼光朝,以藏品成長、照顧和研究為要務的博物館型態,到現在又逐漸為一種眼光朝外,以教育社會大眾為要務的新博物館型態所取代。過去的博物館有如傳統社會建制,老大保守,新型態博物館則力求績效,希望以更有效的方式提供社會大眾服務。這種發展趨勢不僅限於博物館,也出現在與博物館類似的機構,例如遍及全美各州的歷史學會。不僅出現在美術館,也出現在歷史、自然史、科學或其他類型的博物館。不僅出現在大型規模、財力雄厚的公立博物館,也出現在大學博物館或小型私立畫廊或博物館。其中私立博物館,特別值得一提;在美國,即使是最典型的私立博物館,由於在法律上享有免稅優惠,再加上經常接受可以抵稅的慈善性捐款,因此社會大眾對它們有一定的要求和期待:要求的是,它們應該和其他公共機構一樣,提供一定品質的社會服務,期待的是,它們也和其他公共機構一樣,必須具備一定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博物館是人類的發明,它既非必然、永恆、理想,也非神聖的機構。它是為我們置放其內的物件而存在,其型態也會隨著每一世代看待 和利用物件的不同方式而改變。~ Adele Z. Silver
來源: iRead
史蒂芬‧威爾《美國博物館協會傑出博物館貢獻獎》得獎人威爾1928年生於紐約市,1949年畢業於布朗大學,1956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67年,他在《紐約市惠特尼美術館》擔任博物館行政工作,結合了他的法律專長,以及他對藝術與博物館的興趣。後擔任史密森機構所屬《赫胥宏博物館和雕塑公園》副館長,一直待到1995年退休,2005年8月9日去世。曾任《史密森機構教育和博物館研究中心》榮譽學者,透過著作和演講,影響力遍及華府、全美與國際博物館界。他的演講,「能帶動改變」、「具有激勵作用」、「充實有內容」、「令人興奮」、「有煽動力」。為人幽默,對博物館從業人員關心,真誠、和藹,「迷人的」、「討人歡喜的」、「史蒂芬是鑽石」。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