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清代梆子亂彈皮黃考

這是一部戲曲聲腔專題論文集,全書共收論文十三篇。雖是單獨成篇,但篇目之間又有其內在聯繫。作者通過清代梆子、亂彈、皮黃等聲腔源流的系統考證,全面梳理了宜黃腔的來龍去脈。〈弋陽腔在北方衍變的隴東調〉從南北各地流傳的隴東調(吹腔),論證了隴東調是弋陽腔流傳到陝西隴東地區之後衍變出的戲曲新腔;這是我國戲曲由曲牌體聲腔演變為板腔體聲腔的轉捩點。〈西秦腔、甘肅調及四川亂彈〉論證了陝西隴東調流傳到甘肅衍變出批子、二犯,形成兼唱隴東調和二犯的西秦腔。西秦腔產生之後,廣泛流傳於南北各地。西秦腔在陝西,衍變出秦吹腔,形成兩大派系:一派是以西安亂彈為代表的秦腔;另一派是梆子腔的開山祖同州腔。西秦腔流傳到山西平陽府(今臨汾)一帶,衍變出勾腔。西秦腔與秦腔流傳到揚州,演變為揚州梆子和揚州亂彈。在安徽演變為樅陽腔、石牌腔。盛行於山西的西秦腔流傳到南方地區,在浙江名為亂彈,如紹興亂彈;在江西宜黃縣則衍變出宜黃腔。後因字音關係訛傳為「二黃腔」,又因其以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被稱為「胡琴腔」。川劇、滇劇的二黃腔都保留了「胡琴腔」之名。宜黃腔被訛傳為二黃腔之後,經過安徽、湖北藝人的發展,盛行於世。後又吸收西皮腔,形成蔚為大觀的皮黃腔系。〈程長庚、徽班與京劇皮黃腔〉一文則重點論述了京劇皮黃腔的誕生及程長庚等徽班藝人在京劇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來源: iRead
流沙(1925~2012),中學畢業參加工作,1949年隨軍南下後,主要從事戲曲工作,歷任江西省贛劇院副院長、江西省文藝學校副校長、江西省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志•江西卷》主編。1985年離休。擔任過江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南音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藝術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主攻戲曲聲腔史。出版、發表論著一百多萬字。其中,學術專著三種:《宜黃腔諸腔源流探》、《採茶劇種散論》(與夫人毛禮鎂合著)、《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該書榮獲中國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