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重返巴黎地鐵
- 作者: 歐傑
- 其他作者: 周伶芝,
- 出版: 臺北市 :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5.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111 面 :圖 ;19 公分.
- 標題: Ethnology , Subways France -- Paris. , Philosophy. , Social aspects , Subways , Ethnology Philosophy. , Subways Social aspects -- France -- Paris. , 社會人類學
- ISBN: 9869214185 , 9789869214186
- 附註: 譯自: Le métro revisité.
- 系統號: 005268782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法國Fnac銷售排行榜前二十名。※法國最重要的當代人類學家。※繼《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後,時隔二十年,作者回到地鐵現場的觀察和反思。地鐵是巴黎的形容詞。少了地鐵,巴黎就失去輪廓、失去面孔。地鐵也是巴黎的動詞。少了地鐵,巴黎就無法述說、無法聯結。一九八六年,年輕的馬克‧歐傑剛從非洲完成人類學研究,回到巴黎這個城市。面對這個熟悉又有點陌生的故鄉,歐傑帶著人類學家的眼睛,選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鐵當作對象,進行了一場近在身邊的人類學觀察,並將觀察寫成《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他在書中探討,交通工具及其衍伸空間(如車站)的主要功能是將人們帶往不同地點,人們並不在此駐留,這種空間因而具備過渡的特性,類似例子還有機場、旅館等場所。不同於乘載著記憶和認同的地方,歐傑將此類空間稱為「非地方」(Non-lieux)──後來成為理解當代性的重要概念。二十多年後,人類學家老矣,發覺快要跟不上世界改變的快速腳步。但所謂的改變,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歐傑選擇重回地鐵現場去檢視。因為地鐵之於巴黎,不僅僅是一項交通工具,它形塑了巴黎的城市樣貌,也塑造了巴黎人的生活方式和節奏,更有許多關於巴黎地鐵的歌曲、圖像、文字伴隨著巴黎人的生命,宛如巴黎的記憶和歷史中心。而這幾十年來,巴黎地鐵似乎逐漸被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占據,巴黎市民反而被這個不斷擴張和加密的網絡推擠、被節奏吸納,貧窮與孤獨也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他在地鐵站、列車、乘客之間發現了不同的景觀、不同的秩序、不同的族群組成,無論是聽音樂的年輕人、免費發送的地鐵報、不同的乞討方式或是重新裝修的外觀,歐傑試圖從細節中找出時代的量尺、借以標誌出「當代」的特徵,並同步針對自己二十年前對地鐵和「非地方」的關係的定義提出了修正。馬克‧歐傑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思想大家的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概念。其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諸多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的書寫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傳統,有著小說家和散文家的優美筆觸,沒有硬梆梆的專有名詞和理論分析,也沒有令人眼花撩亂的吊書袋,在這本書中只有地鐵與他所討論面向互為喻體和喻依。這本書是瞭解馬克‧歐傑這位重要當代學者的理論的最佳路徑。書籍輕薄短小,適合在車廂內展書閱讀,讓你在通勤、移動的時刻細細體會那些習焉不察的變動。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生於1935年,1992年和多位人類學者於法國高等社會學院成立當代世界人類學研究中心。他曾撰寫諸多以人類學觀點看待當代社會的作品,由此探討今日人類學研究的可能發展,奠定法國當代重要人類學家的地位,其優美的書寫也讓他成為一位傑出的作家。馬克.歐傑屬於1960年代訓練出身的民族誌者,受到李維-史陀、涂爾幹和牟斯的影響,其論述討論面向豐富,從經濟、旅行、電影、攝影、社群網站、城市地景等角度切入當代日常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與人和歷史的關係。重要著作如《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Non-Lieux: Introduction à une anthropologie de la surmodernité)、《人類學家與全球化世界》(Pour une anthropologie des mondes contemporains)、《地鐵上的人類學家》(Un ethnologue dans le métro)、《遺忘的形式》(Les formes de l'oubli)、《不可能的旅行》(L'impossible voyage: Le tourisme et ses images)等。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