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寄生之廟 :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 = Parasitic temples

有 廟 稱作 寄生之廟 大多沒沒無聞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隱身街頭巷尾,你家我家之間 是最常民的建築,直接效率經濟是最大特色 長時間在都市的水泥叢林自然繁殖,有機演化的生物 當慾望能以空間呈現時,是台灣人真正想要也需要的有形產物 這些廟,多處在荒謬離譜基地,是不刻意設計的設計 這些廟,展現了台灣人合法或不合法適應環境的韌性 這些廟,生活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或選擇視而不見 這些廟,扮演著某年代的台灣人、社區與鄰里的核心 這些廟,是宗教場所,亦扮演著社區生活的集會場所 這些廟,視整個都市為宿主,寄生台灣的都市環境中 這些廟,拓印台灣社會都市的縮影,現實生活的反映 極少符合現代建築美學標準,卻絕對切中都市供需之必然 並非模範般的文化大廟,卻最能赤裸地反映台灣都市的獨特性 在都市夾縫求生中的廟,是台灣城市有別於世界其他地方最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這些廟在日益變遷的都市環境下越顯越小,收縮到只占據了最極限的都市空間: 在橋下、在圓環中、在屋頂上、跨越街道…… 小到一個箱子、大至一棟高樓,甚至有的長出輪子…… 從起心動念、實際田調行動到歸納整理研究,歷時七年多,成員有建築師、學生、台灣人、外國人……的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觀察、記錄、蒐集了「廟與都市的結合關係」108種類型,書中選介36+1種典型,呈現台灣微型宗教空間的多元寄生現象。 作者簡介 賴伯威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台灣註冊建築師,賴伯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 從事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行業長達十多年,工作經歷:美國波士頓、中國北京、上海、日本東京,目前常駐台北。 在多年的四處漂泊中,不斷有這樣的錯覺 :「故鄉」與「他鄉」的界線模糊到幾乎不存在。哪裡是歸處?哪裡算是歸處? 回家已變成只是另一場旅行,沒有「故鄉」與「他鄉」的分別,不再是台灣人,只能算地球人。 多年來走過、工作過、生活過台灣以外的許多城市,回到故鄉時,才能換一種外來者的視角再一次認識自己熟悉的城市。認清在台灣的我們唯一所擁有的,便是家中的敝帚,而自珍的態度,是可以選擇的。因這樣的文化自覺,嘗試用建築人的專業,去重新解讀、記錄。透過這108種不同的台灣都市環境與廟的結合關係,36+1個案例,呈現台灣都市最具特色的那一部分給世界。 「為故鄉做一件事,至少。」 三本著作計畫:第一本《寄生之廟》,也是唯一一本以台灣為主體的著作,其他兩本為《往生之間》、《重生之路》。 FB:寄生之廟 https://goo.gl/QP1B6N
來源: Google Book
賴伯威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台灣註冊建築師,賴伯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從事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行業長達十多年,工作經歷:美國波士頓、中國北京、上海、日本東京,目前常駐台北。在多年的四處漂泊中,不斷有這樣的錯覺 :「故鄉」與「他鄉」的界線模糊到幾乎不存在。哪裡是歸處?哪裡算是歸處? 回家已變成只是另一場旅行,沒有「故鄉」與「他鄉」的分別,不再是台灣人,只能算地球人。多年來走過、工作過、生活過台灣以外的許多城市,回到故鄉時,才能換一種外來者的視角再一次認識自己熟悉的城市。認清在台灣的我們唯一所擁有的,便是家中的敝帚,而自珍的態度,是可以選擇的。因這樣的文化自覺,嘗試用建築人的專業,去重新解讀、記錄。透過這108種不同的台灣都市環境與廟的結合關係,36+1個案例,呈現台灣都市最具特色的那一部分給世界。「為故鄉做一件事,至少。」三本著作計畫:第一本《寄生之廟》,也是唯一一本以台灣為主體的著作,其他兩本為《往生之間》、《重生之路》。FB:寄生之廟 https://goo.gl/QP1B6N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