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思與行 :一個舞蹈社會實踐課的門道

本書由北藝大舞蹈學院張中煖及王雲幼兩位老師所開授的「舞蹈社會實踐」博士班課程。透過文獻閱讀、實踐規劃、評判性反思等引導讓同學間互相學習,開拓舞蹈研究視野;並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擴展舞蹈應用層面,進而促成學生研擬、撰寫和推動執行跨科際跨領域合作、創新的可能性及可行性。為完整呈現課程實踐過程,本書內容包含課程理論內容和場域實踐紀實。第一篇〈論證實踐的學習〉,彙整文獻討論和延伸討論面向;第二篇〈場域中的實踐火花〉是場域實踐紀錄,如實呈現場域觀察和實踐活動設計規劃與執行等內容;第三篇〈實踐後的書寫〉集結修課學生發展個人關心主題,帶入「舞蹈社會實踐」所學知識架構與辯思方式所撰寫的論文;最後番外篇附上課程助理的隨堂觀察心得。
來源: iRead
張中煖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任、所長、舞蹈學院院長、教務長、行政院文建會研究委員、中正文化中心董事(第一屆)、臺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第一、二屆)。為臺灣知名舞蹈家劉鳳學的新古典舞團創始團員,1993年後全心致力於臺灣舞蹈教育發展與學術研究推動工作。出版專書《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2007)及《舞者‧北藝大:給專業舞者的信》(2008);2015年與同事合編《起身共舞‧藝醫同行:改變界域的藝術人》王雲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退休教授,世界舞蹈聯盟亞太地區主席,於2012台灣國際舞蹈論壇任總主席,為雲門舞集創始團員。1983年獲伊利諾大學表演與編創舞蹈碩士,為紐約舞譜局教師及讀譜者(1984),1996年取得拉邦動作分析資格證書,皮拉蒂資格證書培訓中。舞譜重建作品含尼金斯基經典舞作《牧神的午後》(2006)、為新古典舞團重現索克羅(Anna Sokolow)作品《夢魘》、《房間》等,1985-2012年間共計完成舞譜重建演出28首。編創之舞作常見於美國與亞洲各國(1978-2012)。其學術論文及多面向文章發表於以色列、馬來西亞、美國及台灣專業期刊。並於2004年起,任菁霖文藝基金會執行長,致力幫助年輕藝術家之成長與走向國際之推動。王筑筠英國Exeter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