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 :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 = Streetfight :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
- 作者: 薩迪可罕
- 其他作者: Sadik-Khan, Janette. , 所羅門諾 , Solomonow, Seth. , 高子梅.
- 出版: 臺北市 : 臉譜出版 2018.
- 版本: 一版
- 稽核項: 332 面 :部分彩圖 ;22 公分.
- 叢書名: 臉譜書房 ;FS0095
- 標題: Transportation , City traffic , Pedestrian areas New York (State) -- New York -- Planning. , 都市計畫 , Streets , Bicycle trails , Pedestrian areas , Pedestrian traffic flow New York (State) -- New York -- Planning. , Pedestrian traffic flow , 美國紐約市 , Transportation New York (State) -- New York -- Planning. , Bicycle traffic flow , Planning. , Bicycle traffic flow New York (State) -- New York -- Planning. , 都市發展 , Bicycle trails New York (State) -- New York -- Planning. , Streets New York (State) -- New York -- Planning. , Urban transportation policy , Urban transportation policy New York (State) -- New York. , City traffic New York (State) -- New York -- Planning.
- ISBN: 9862356898 , 9789862356890
- 附註: 譯自 : Streetfight :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
- 系統號: 005245212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一座進步的城市不是讓窮人也能開車,而是讓有錢人也在搭乘大眾運輸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助理教授)──專文導讀王啟川(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林靜娟(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邱秉瑜(專欄作家、《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作者)邱翊(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助理教授)眼底城事(「眼底城事」網站平臺編輯室)康旻杰(都市改革組織[OURs]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各界好評推薦是否想過下列可能......用行人廣場取代行車道,並不單純為了生活小確幸或美觀,也許可替商家帶來生意?市區交通壅塞,先別急著認定是馬路數量不夠。對交通安全來說,說不定汽車車道窄一點,其實比寬一點還要理想。行人安全島既阻礙車流,還很浪費道路空間?真的百害而無一利?自行車只會妨礙行人走路,又令駕駛閃避不及──但若路上有「夠多」自行車道與自行車呢?封路禁止汽車通行會扼殺地方活力、使經濟蕭條?到底是開車族,還是行人與自行車騎士能帶來商機?臺灣歷經從農業轉型成工商社會、都市化現象發展為都會化,更從原有北、高二直轄市,增加至今天的一共六都,都市發展的進程看似一路向前。然而,都會區塞車問題、車禍事故頻仍、人車爭道,以及市區停車一位難求等萬年沉痾,從未被真正解決。有沒有可能,癥結其實並非車道過窄或馬路過少,而是上世紀以汽車為主的都市規劃,並未跟上新時代的交通運輸模式,以及當代市民的街道使用習慣?半世紀前《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作者珍‧雅各眼見汽車都市破壞了街道空間的生機,她曾寫道:「人行道上的各種人際接觸看似無足輕重、漫無目的、隨性自在,卻是一種從小處改變,促使城市裡的公共生活開始豐富的可能起點。」本書的真實事例發生在紐約,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二〇〇七至二〇一三年,薩迪可罕推動紐約街道重新設計與交通革新,不畏複雜城市路網與老城的百年包袱,致力於堪稱全球最具挑戰的改造計畫。由作者領軍,紐約交通運輸局的新政策包括:★設置數十座行人廣場供駐足或小坐;行人能為街邊商家帶來生意,還路於行人可為城市注入生氣,讓道路不再只為呼嘯而過的機動車服務。★將百年壅塞的百老匯時代廣場周邊封路,改作徒步區;結果未發生媒體預言的「塞車末日」,交通運輸局首創以萬輛計程車GPS數據評測該區平均車速,結果比封路前提高7%。★推動公共自行車系統;大量自行車騎士成為街道的新視覺焦點,汽車駕駛自動減速,易肇事路段因自行車道事故不增反減。★將路邊停車格朝行車道方向外推,在人行道與停車格間設置自行車道;使用最低施工成本與現有道路元素,讓路邊停放車輛作為自行車與汽車車流間的屏障。★利用含一半舊瀝青的環保瀝青鋪設馬路,降低運送廢瀝青至掩埋場的碳足跡,也避免負載過重而輾壞路面,更經濟地翻新與養護基礎設施。改造後的紐約不但交通事故減少、自行車騎乘量倍數成長,塞車也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新一代街道,讓城市更環保、移動更便利,人與街道的關係也更緊密,男女老幼、攜家帶眷的紐約客現在更樂意漫步街頭、擁抱城市。人潮活絡商機,多處房地產在街道改造後旋即增值。六年建設成效之佳,甚至令彭博繼任者一旦提出再將馬路還給機動車,立刻遭大力反彈。紐約用史上最經濟有效的手段擺脫交通惡夢,創造出環境與機能倶佳的都會,及對行人更友善的交通模式,值得世界各地借鏡。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珍妮特.薩迪可罕Janette Sadik-Khan 是這世上最權威的交通運輸和都市改造專家之一。她曾於二OO七年到二O一三年任職於麥可.彭博市長的市府團隊,擔任紐約市交通運輸局長,負責監督紐約市歷史性的街道改革:封閉時代廣場百老匯的車道,從此不讓車輛進入,增設幾近四百英里的自行車道,以及在全市打造出六十幾座行人廣場。也是彭博聯合協會創辦負責人之一的她經常與世界各地城市的市長合作,幫他們重新思考和設計城市。她也是城市交通運輸官員全美協會的主席,大力推廣與落實以人為本的新街道設計標準,而這個標準已經被美洲大陸四十五座城市採用。目前定居紐約市。賽斯.所羅門諾Seth Solomonow 是彭博聯合協會的經理人,曾在麥可.彭博市長主政下的市府團隊裡為珍妮特.薩迪可罕和紐約市交通運輸局效命,擔任媒體策略長。所羅門諾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曾為《紐約時報》和他老家的報紙《史泰登島先進報》(The Staten Island Advance)寫過文章。目前定居在紐約市的布魯克林。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