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邊緣與再現 :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 = From margin to representation : the museum & cultural rights
- 作者: 陳佳利
- 出版: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37, 318 面 :彩圖 ;21 公分.
- 標題: Museums , Museums Social aspects. , Museums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 Social aspects.
- ISBN: 9863500968 , 9789863500964
- 附註: 參考書目: 面297-318.
- 系統號: 005272530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博物館如何成為促進「社會平權」的場域? 博物館是否強化了不同社會階層在文化資本上的不平等? 抑或可以賦權弱勢與邊緣團體,使其成為文化再現與展示的主體? 長久以來,博物館被視為是服務文化菁英的殿堂。但在當代,博物館的社會角色,越來越受到關注與討論:博物館應如何關懷邊緣團體,進而成為促進「社會平權」 (Social Inclusion)的場域?博物館應怎樣帶領社會反思制度的不合理?博物館又如何能突破有形的建築環境與無形文化認知所造成的隔閡? 本書是作者研究這些重要議題的最新成果。書中以英國的社會平權文化政策為主軸,爬梳二十一世紀以來博物館界積極關懷邊緣與弱勢團體的文化參與權情況。「文 化參與」,不只是邊緣與弱勢團體參與博物館提供的各種活動與服務,而是進一歩賦權他們本身就是文化「再現」的主體。書中收錄了英國、澳洲與臺灣的博物館教 育與展覽案例,透過觀察、訪談與觀眾研究,深入了解身心障礙團體的博物館需求,並分析展示邊緣弱勢團體的策展議題與倫理,讓被隱藏的聲音和歷史得以再現, 受到重視,從而改變社會的歧視與污名。 書中提到的諸多的新趨勢、新觀念,以及國內外博物館實踐社會平權的展覽案例,不僅能為國內博物館界作為參考,
來源: Google Book
來源: Google Book
陳佳利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博物館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早期研究偏重社區博物館與居民之文化認同型塑關係、博物館與創傷記憶、臺灣文學博物館之發展,近年來則關注博物館人權教育的角色與功能、反思博物館與弱勢及身心障礙團體之互動。著有《被展示的傷口︰創傷與記憶的博物館筆記》、“Museum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Learning and Recollection in Local Museums in Taiwan”,編有《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