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 作者: 劉紹華.
- 出版: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569 面, 圖版[8] 面 :部分彩圖 ;21 公分.
- 叢書名: Acropolis academic ;01
- 標題: Leprosy Government policy -- China -- History. , Leprosy China -- History. , History. , 中國 , Leprosy , Government policyHistory. , 醫學史 , 痲瘋 , 疾病防制
- ISBN: 9869681778 , 9789869681773
- 附註: 含參考書目及索引.
- 摘要: 麻風, 一個高度汙名化的古老疾病, 常令人聞之色變. 2003年, 劉紹華在四川涼山首度踏入麻風村, 一趟漫長的探索旅程就此展開; 之後, 她持續造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 並陸續正式訪問了四十五位資深麻風醫生. 一磚一瓦, 她在田野中重建中國共產時期的麻風防疫史, 這個浩大工程, 歷經十多年終於完工. 這段歷史為何值得關注? 1950至80年代, 從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之間, 是現代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實驗場,政治運動狂飆的巨變時代. 1950年以前原為麻風流行之地的中國, 卻在連年動盪,民生凋敝的三十年間, 成功地將麻風盛行率降到萬分之一以下, 達成聯合國的防疫標準. 新中國強力介入麻風防治, 積極管制公共衛生, 而獲致這舉世矚目的不易成就. , 對此, 劉紹華提出兩個大哉問: 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中國的成就帶給世人什麼意義? 本書深入社會主義中國的"後帝國實驗", 探究麻風防治背後國家政治,公共衛生與個人身體之間的互動糾纏. 作者的用意不止在填補醫療衛生史的空缺, 更有透視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複雜內在的強烈企圖. 而書中肩負治療重任,夾處於政治動員和患者苦痛之間的麻風醫生, 在這段高度政治化的歲月裡穿梭中介, 自是作者的最佳透鏡. 作者另創"後帝國實驗"一詞來指稱本書主要時間維度的歷史脈絡, 以突顯共產中國的麻風療法及防疫實作變遷, 實深受政權自身反帝制中國,反西方殖民帝國等"後帝國"論述的影響. 在此政治趨力下, 當歐美已開始逐步推行廢除隔離政策, 並致力於消除麻風汙名與麻風隱喻, 中國革命卻反其道而行, 在巨大的國土中廣建孤立的麻風村. , 然而, 這浩浩蕩蕩的防疫運動, 卻在公共領域中無聲無息似地低調進行. "後帝國"政治隱喻同時將麻風看作"國恥", "敵人", "底層社會"與"人道主義", 麻風所牽動的疾病, 社會與政治的階級和汙名, 是為關鍵. 作者自言, 原本"沒有寫歷史的志願", 但因眼見受訪的高齡麻風醫生逐漸凋零, 而決心為這群恐被歷史遺忘的人振筆. 她以數十位不同世代麻風醫生的集體生命史, 來編織貫穿全書論述, 人類學家當行本色展現無遺, 並輔以豐富的歷史情懷與材料, 為我們揭開那個至今仍壓在當代中國歷史底層的動盪時代, 打開我們的情感通道, 感受那一個個人,一個個不可被時代化約的曲折人生
- 系統號: 005155582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人類學家劉紹華再度推出「十年磨一劍」之作。這次她要說的故事,是關於社會主義中國的麻風防疫運動。麻風,一個高度汙名化的古老疾病,常令人聞之色變。二○○三年,劉紹華在四川涼山首度踏入麻風村,一趟漫長的探索旅程就此展開;之後,她持續造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並陸續正式訪問了四十五位資深麻風醫生。一磚一瓦,她在田野中重建中國共產時期的麻風防疫史,這個浩大工程,歷經十多年終於完工。這段歷史為何值得關注? 一九五○至八○年代,從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這三十年間,是現代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實驗場、政治運動狂飆的巨變時代。一九五○年以前原為麻風流行之地的中國,卻在連年動盪、民生凋敝的三十年間,成功地將麻風盛行率降到萬分之一以下,達成聯合國的防疫標準。新中國強力介入麻風防治,積極管制公共衛生,而獲致這舉世矚目的不易成就。對此,劉紹華提出兩個大哉問: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的?中國的成就帶給世人什麼意義?本書深入社會主義中國的「後帝國實驗」,探究麻風防治背後國家政治、公共衛生與個人身體之間的互動糾纏。作者的用意不止在填補醫療衛生史的空缺,更有透視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複雜內在的強烈企圖。而書中肩負治療重任、夾處於政治動員和患者苦痛之間的麻風醫生,在這段高度政治化的歲月裡穿梭中介,自是作者的最佳透鏡。作者另創「後帝國實驗」一詞來指稱本書主要時間維度的歷史脈絡,以突顯共產中國的麻風療法及防疫實作變遷,實深受政權自身反帝制中國、反西方殖民帝國等「後帝國」論述的影響。在此政治趨力下,當歐美已開始逐步推行廢除隔離政策,並致力於消除麻風汙名與麻風隱喻,中國革命卻反其道而行,在巨大的國土中廣建孤立的麻風村。然而,這浩浩蕩蕩的防疫運動,卻在公共領域中無聲無息似地低調進行。「後帝國」政治隱喻同時將麻風看作「國恥」、「敵人」、「底層社會」與「人道主義」,麻風所牽動的疾病、社會與政治的階級和汙名,是為關鍵。麻風隱喻,充分彰顯此疫所經歷的的時代軌跡。作者自言,原本「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但因眼見受訪的高齡麻風醫生逐漸凋零,而決心為這群恐被歷史遺忘的人振筆。她以數十位不同世代麻風醫生的集體生命史,來編織貫穿全書論述,人類學家當行本色展現無遺,並輔以豐富的歷史情懷與材料,為我們揭開那個至今仍壓在當代中國歷史底層的動盪時代,打開我們的情感通道,感受那一個個人、一個個不可被時代化約的曲折人生。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劉紹華,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