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手塚番 :我曾伺候過漫畫之神

●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一起工作過的編輯第一手訪談! ●面對死線的大師真面目以及經典神作的創作祕密! ●漫畫名家安達充、高橋留美子、竹熊健太郎絕贊推薦! ●收錄神之前助手、漫畫大師石坂啟特別為文庫版繪製的漫畫『神之指定表』。 ●追加收錄曾任手塚助手的藤子不二雄Ⓐ珍貴訪談。 他是神,還是惡魔……?! 在漫畫之神身邊不眠不休看守追稿的編輯血淚訪談錄! 漫畫業界暗中流傳的那些傳聞的真相! 幾乎憑一己之力開拓出故事漫畫新天地的天才——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他的身邊曾有無數位名為「手塚番」的編輯陪跑者。 為了確認流傳至今的無數「手塚傳說」之真偽,作者大膽採訪曾任「手塚番」的前編輯們。這些人後來多成為日本各大漫畫雜誌的編輯長,於是「傳說」逐漸成為了「神話」⋯⋯ 【傳說1】我跟同時期進公司的同事說:「我在當手塚老師的責編喔。」他就回我:「你會死掉的。」 【傳說2】「聽說責編羽生先生曾在手塚老師那裡揮舞日本刀?」豐田龜市:「揮過刀的不只他一個,有很多人啊!」 【傳說3】神如果接下畫得痛苦萬分的案子,責編就一定會被殺掉。——在作品中被殺掉。 【傳說4】有責編會藉機把手塚大神拐走,造成恐怖混亂。最大規模的一次號稱「九州大逃亡事件」! 王登鈺、阮光民、李衣雲、臥斧、麥人杰、龍貓大王——膜拜推薦! 即使身為「漫畫之神」,還是需要眾多編輯,才得以有流傳至今的諸多漫畫傑作。這些伴隨「神」的編輯們有一個稱號,就是「手塚番」!歷經30年,這個稱號已經變成一種榮譽勳章。從他們口中透露出最直接真實且驚人的「手塚傳說」真相。 書中訪問了13位擔任過「手塚番」的編輯,以及3篇外傳:手塚Production社長、「初代助理」藤子不二雄Ⓐ,以及創刊50年《Big Comic》初代編輯長小西湧之助,書末同時收錄漫畫大師石坂啟11頁的短篇漫畫『神之指定表』。 在每一位「手塚番」真情流露的分享中,不僅能看出手塚治虫驚人的創作力與創意,更顯露了手塚許多不為人知的「平凡」,例如編輯為了怕自己不在手塚身邊,自家稿子的完成時間會被擠掉,而連日徹夜未歸地與各家出版社的編輯一起擠在狹小的等候室裡;也有人因為手塚的任性而不禁出手打了手塚;或是為了拿到稿子,編輯只得追著逃走的手塚到外地的旅館;還有人自己小孩快出生了卻為了要等稿子而無法陪產,反而被手塚催促;更有被手塚一再拖延、最後仗著酒意把終於拿到的原稿在手塚面前一扔後甩頭離開的編輯;或是手塚在趕稿期間突然消失去為兒子慶生的小故事等。手塚的傳說,因為這些真實的「手塚番」訪談,讓傳說變成了漫畫迷得以津津樂道傳誦下去的神話,更彰顯了手塚被尊敬、崇拜的理由。 這本每一位「手塚番」跟手塚之間的回憶都相當珍貴且獨一無二,生動有趣的細節歷歷在目,而本書所記錄下來的並不只是這些故事,其中交織了日本漫畫發展的歷史和整個出版業的時代變遷。 ■如果可以⋯⋯我想被手塚老師拿東西K,並且請一定要留下疤痕。我想替捨命催稿的手塚番編輯至少承受一次。 ——王登鈺(動畫導演、業餘漫畫家) ■手塚治虫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他在現代漫畫文法的基石上開啟出一條新的表現方法,更在於即使被看見了他在日常生活中人性化的各個面向,也無損他作為漫畫大師的光芒。白話文:神的各種八卦。(而且擔任過『手塚番』的書中受訪者後來都成為日本重要漫畫雜誌的編輯長,那些有幸『與神同行』的責編歲月,高潮迭起、彌足珍貴。)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漫畫研究者) ■除了時代,漫畫之神手塚治虫還創造了一個稱號:「手塚番」,也就是一幫圍繞著他打轉的傢伙。這幫人是不知死活的新編輯,基於好奇或仰慕手塚而接下了這個自殺式的任務,看完本書你不禁會想問他們:「當時誰給你的自信?」 ——麥人杰(漫畫家、動畫導演) ■書中種種過招的描述簡直讓你聯想到那部殺人網球漫畫,差別在於所有的血淚都是真的,不是誇飾!沒有特效!不只讓你重新認識手塚治虫,也為你迅速爬梳日本漫畫出版史。 ——黃鴻硯(本書譯者、Mangasick公館漫畫私倉副店長) ■這本書能夠讓你更了解創作者需要面對的壓力、與他們華麗崩潰之後的真面目,還能貼近那些隱藏面目的助產士們,看看他們如何搞定這些大神留下的爛攤子,如何讓後來的讀者們,能夠順利欣賞到《火鳥》、《佛陀》、或是《怪醫黑傑克》等等偉大的作品。 ——龍貓大王(粉絲頁「龍貓大王通信」版主)
來源: Google Book
佐藤敏章昭和二十四年(1949)生於福岡,四十八年(1973)自立命館大學畢業,進入小學館。先後任『少年Sunday』、『Big Comic』編輯,並於平成八年(1996)至十一年(1999)期間任『Big Comic』總編輯。曾嘗試訪問漫畫從業者,將一部分訪談內容刊於『Big Comic Special增刊』、『Big Comic 1』,標題為「神之陪跑者」。平成二十二年(2010)屆齡退休,現以自由接案編輯的身分繼續行走在「到死都要做編輯」的路上。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