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音樂認知心理學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usic

人們為何需要音樂?音樂有哪些功能?音樂為何會引起情緒?聽音樂時為何會想要律動身體?……拜科技進步之賜,科學家如今可以觀測人腦在處理音樂訊息時的活化型態;另一方面,音樂活動的跨物種比較,也隨著生物學家對於靈長類、鯨豚、鳥類……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與演化生物學的觀點,探討音樂認知心理學的主要議題,本書二版增加了一些有關大腦中輔助運動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顯著網路(salience network)的文獻,以反映科學家對於音樂腦的研究進展。關於音樂應用的議題,在二版中特別凸顯了三項音樂功能:第一,聆聽音樂可以緩解某些病人的疼痛感,其原理涉及預設模式網路;第二,兒童藉由音樂遊戲促進了大腦的發展,可以強化動作協調、感覺統合、認知控制,以及聽語能力;第三,在音樂中展現個人創意,能促進預設模式網路跟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腦區之間的互動與平衡。
來源: Google Book
蔡振家臺灣新竹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之後赴德留學,取得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音樂學博士。返臺後擔任臺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應用力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現為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師,也是該校「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的成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生物音樂學、藝術與醫療、音樂聲學、戲曲,在校開設「音樂、演化與大腦」、「音樂作品中的愛」、「疾病與災難的表演與展示」等課程。研究論文散見於《歐洲神經科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腦與認知》(Brain and Cognition)、《音樂知覺》(Music Perception)等。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