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重返天安門 :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 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 Tiananmen Revisited
- 作者: 林慕蓮
- 其他作者: Lim, Louisa, , 廖珮杏,
- 出版: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362 面 :圖 ;21 公分.
- 叢書名: 中國觀察 ;42
- 標題: 天安門事件 , 中國 , China History -- Tiananmen Square Incident, 1989 -- Influence. , 中國 歷史 -- 天安門事件(1989) , China , 歷史 , HistoryInfluence. , China History -- Tiananmen Square Incident, 1989. , History
- ISBN: 9578654642 , 9789578654648
- 附註: 譯自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 Tiananmen Revisited.
- 系統號: 005277781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2014年《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2015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卓越新聞獎決選 ※2015年吉爾伯圖書獎(Lionel Gelber Award)入圍 ※《紐約時報書評》:「1989年之後,探討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最好的分析之一。」 三十年前,他們懷抱熱血與夢想,試圖改變中國。 三十年後,他們仍是國家的敵人,人生支離破碎。 中共企圖以恐怖與謊言消滅真相,但曾經的暴行與傷痛不會被人們忘記。 1997年,九月,被軟禁已經長達八年的前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向中共高層上書,希望在21世紀結束前、迎向新世紀的關鍵時刻,針對「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實事求是,還給這群愛國學生一個公道,摘除「反黨反社會主義」這項莫須有的罪名…… 直到今天,又過了二十多年,六四屆滿三十週年,中國政府對六四的態度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益加蠻橫、粗暴,企圖以鋪天蓋地的手段,將這段歷史從人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封鎖新聞、竄改教科書、對異議人士人身自由的箝制、全面性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審查、在敏感日期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監控,給予服從妥協的人就業保障與升遷管道等等,種種在自由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人權侵犯,成為中國百姓的生活日常。如民運領袖王丹所言,「黑色專制」與「紅色恐怖」讓大多數人民噤若寒蟬。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作者以全球知名的「坦克人」照片詢問了100位在北京四所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只有15位能正確辨認該照片的意義。而這15位學生或是選擇對此敏感議題避而不談,或是甚至內化了中共的官方意識形態,相信對天安門事件的軍事鎮壓是正確的處置。 「我寫的是集體遺忘給一個人和一個群體什麼樣的代價,我還寫了那些還記得住的人,他們為了記住六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林慕蓮 林慕蓮因此決心寫下《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採訪了多位直接、間接參與天安門事件的人物,包括學生領袖張銘、吾爾開希、奉命鎮壓清場的小兵陳光、趙紫陽的秘書鮑彤,以及受害者家屬,包括「天安門母親」張先玲、丁子霖、成都的唐德英等人,也記錄了王丹、柴玲、劉曉波等人之事蹟或他們對六四運動的看法──他們在廣場上的親眼所見、後續的囚禁、流亡、抗爭,中國政府對他們永無寧日的監控與打壓,以及三十年來他們如何反思當年的運動、如何面對難以撫平的創痛、如何面對逐漸被社會邊緣化與遺忘,如何在國家暴力下選擇妥協,或是,如何堅定不移地持續為了平反六四而奮戰不懈…… 《重返天安門》不僅只是對天安門事件的歷史回顧,更著重於挖掘1989年之後參與者的生命經驗,透過他們的人生描繪出中國政府如何有計畫、有規模地剷除任何與八九、六四、天安門有關的歷史記憶。這種集體的失憶無疑對參與者不僅不公,更是殘酷的傷害,他們曾經的奮鬥、光榮、苦痛不僅不被承認,甚至成為禁忌。然而,集體失憶對中國社會整體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在特別收錄的〈台灣版作者自序〉中林慕蓮指出,「當公共事件的記憶被壓抑時,社會就無法追究相關責任、反省檢討,並讓為惡的罪犯付出代價。對今日一些年輕世代的中國人來說,為了保護自己,無知不僅很重要,甚至是必要的。」當一個民族拒絕正視自身的過錯與缺陷,無法檢討與反省,道德沉淪似乎就是必然的。環視今日中國的諸般社會與精神危機,否定六四、掩蓋歷史真相的危害可說是致命的。 時值六四事件三十年週年,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也無法對抗中國政府殘酷高壓的言論管制,但誠如魯迅之言,「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重新瞭解這場改變當代中國命運的悲劇,是我們可以為歷史負起的責任。 作者簡介 | 林慕蓮(Louisa Lim) 林慕蓮目前是澳洲墨爾本大學進階新聞中心(Centre for Advancing Journalism)資深講師。父親為新加坡華人,母親為英國人,曾在香港度過童年。1989年時她在英國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研讀當代中國研究,於2003年起先後任職於英國廣播公司(BBC)與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派駐北京長達十年。 在天安門事件二十五週年之際,她應牛津出版社之邀寫下此書。在北京撰寫本書期間,她從不在電子郵件或電話中討論本書,使用不上網的筆電寫作,並把書稿鎖在臥室的保險箱內。除了極少數的人,無人知道她的寫作計畫。 譯者簡介 | 廖珮杏 輔大德語系畢業。偏好人物、文化、社會議題的書。喜歡蒐集故事,希望藉由翻譯,讓讀者看到更多各種人的樣貌。譯有《緬甸詩人的故事書》與《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譯作賜教:peixingliao@gmail.com
來源: Google Book
來源: Google Book
林慕蓮(Louisa Lim)林慕蓮目前是澳洲墨爾本大學進階新聞中心(Centre for Advancing Journalism)資深講師。父親為新加坡華人,母親為英國人,曾在香港度過童年。1989年時她在英國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研讀當代中國研究,於2003年起先後任職於英國廣播公司(BBC)與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派駐北京長達十年。在天安門事件二十五週年之際,她應牛津出版社之邀寫下此書。在北京撰寫本書期間,她從不在電子郵件或電話中討論本書,使用不上網的筆電寫作,並把書稿鎖在臥室的保險箱內。除了極少數的人,無人知道她的寫作計畫。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