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卡夫卡的沉思》 :卡夫卡的第一本書

  • 作者: 卡夫卡
  • 其他作者: 高志仁
  • 出版: 臺北市 : 立緒文化 2005[民[94]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141 面 :相 ;21 公分.
  • 叢書名: 新世紀叢書 ;147
  • ISBN: 9867416201 , 9789867416209
  • 系統號: 005019544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重要評論我想很可能會有人不小心讀了這本書,從此以後改變一生,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布洛德(Max Brod),《三月》(Marz)畢竟,即使再多的練習操作,即使再怎麼透徹的理解,世事不好的一面不是一眼能夠看穿;作者最富自覺的獨特屬性就存在於這一面裡,每個人不好的一面因此可以各自想辦法藏起來。--卡夫卡<致羅渥>而我們就像雪地的樹幹,看起來浮浮的一推就倒。不,不可能的,因為樹幹其實深植土地之中,不過這也是表面上看起來如此罷了。--卡夫卡<樹>這是卡夫卡的第一本書,完成於1912年,出版於1913年。中學時,卡夫卡開始閱讀尼采、歌德等人,也嘗試創作,但都沒有留存下來。1902年弱冠之際,卡夫卡與一生知己布勞德(Max Brod)相遇,布勞德深識卡夫卡的才華,為其安排發表文章、介紹出版商,想和大眾分享這些文學珠玉。1913年1月,卡夫卡的第一本書《沈思》(Betrachtung)問世,之後作品陸續出版。以下是本書出版之後《柏林日報》(Berliner Tagblatt, 04.16.1913)給他的評語:一位敏感纖細的作者所寫的不凡佳構!這是一位敏感纖細的作者所寫的奇異佳構。卡夫卡和其他布拉格人不同,他是個步步為營的人。「知道他的人都歡迎他。」讀者不知道他筆下的「她」是不是叫愛瑪(Emma),「他」是不是叫爾文(Erwin)。且不論是「他」或「她」,都不是經過老練逐步的刻劃而成的完整飽滿的人物。卡夫卡步步為營,他用字多有寓意,刻意含蓄,沒有一目瞭然的感情。他寫書—通常是一本樸實無華的書—從來不是一以貫之,從來不是脈絡分明,從來不是建構工事。何以見得?如同每一部失傳的傑作,這裡的文字無法言詮,難以套入一般的分析框架,獨立自恃,堅持在本身的價值中安身立命,同時卻又無比脆弱,一陣微風就可以吹走。卡夫卡小心敏銳,呈現出細小的動作,不落情緒,彷彿無法抹滅的清冷夢境裡稀罕的意象。在他這本含蓄自持的小書淡出時,我們看到的是精巧細緻的姿態,聽到的是即將消逝、再難尋覓的生命過客所說的旁白。這類沉鬱(但多所啟發)的作品只有在政治氣氛濃厚、但不對外擴張、且非十分健全的國家裡才寫得出來。卡夫卡只有像這樣做著筆記時,才顯露出肯定自許的語態。他所說的,彷彿是那些無人疼愛、安靜無聲的人在悄聲低語;這些被趕到牆角的人,只有在加入奧地利帝國議會(Austrian Imperial Parliament)的王國和國家中才找得到。一首奇異的散文詩,沒有所謂畫龍點睛,少了點阿騰博(Peter Altenberg, 1859-1919)的機鋒。這是一位敏感纖細的作者所寫的不凡佳構!—埃稜斯坦 (Albert Ehrenstein, 1886-1950)《柏林日報》(Berliner Tagblatt),一九一三年四月十六日
來源: iRead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7月3日生於布拉格,希伯來文名Amschel。父親赫爾曼(Herrmann)為百貨批發商,母親茱麗葉(Julie)的家族則有虔誠的猶太教長老、醫生等。胞弟二人幼年夭折,之後有三個妹妹。14歲開始寫作,但早期作品全被他銷毀。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23歲完成法學博士學業,在民事法庭實習。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卡夫卡的作品生前大多未發表,且不想出版。主要作品為短篇小說集《卡夫卡的思與言》(Betrachtung, 1912)、《變形記》(Die Verrwandlung,1915)、《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1919)、《鄉下醫生》(Fin Landarzt, 1919),和三部他去世後才出版的長篇小說《審判》(Das Urteil, 1925)、《美國》(Amerika, 1927)、《城堡》(Das Schloss, 1926)。1935-1937年,一生支持並出版他的作品的馬克斯. 布羅德(Max Brod)整理第一版的《卡夫卡全集》六卷刊行。高志仁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譯有《一條簡單的道路》(1996)、《卡夫卡》(1996)、《教宗的智慧》(1996)、《簡單富足》(1997)、《西方正典》(1998)、《反革命與反叛》(2001)、《卡夫卡的思與言》(2005)等。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