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風中之葉 :福爾摩沙見聞錄

此書的最大特色是透過一位荷蘭人撰述與選取的西方觀點,摘自西方旅遊者之遊記、官方之文件、當時的報章雜誌,是西方人所編整的田野資料,並非是完全正式的史料,以編年史的方式進行。 圖片之影像為福爾摩沙之古地圖、古書之書封、銅版畫、原住民生活素描、官員與傳教士之肖像、地形圖、船艦圖、重大事件等,與福爾摩沙這個與我們習習相關的一切。 全書分四大章節:第壹部十六、十七世紀;第貳部十八世紀;第參部十九世紀前半;第肆部十九世紀後半。圖片計二百三十幾張,全書共+四萬字。 作者序言【在被遺忘的礦坑中挖掘金塊】 台灣的歷史被隱晦在疑雲中。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的統治者將台灣視作化外之地,認為島上廣布桀驁不馴的移民以及獵頭的原住民族,因此,與台灣有關的工藝品、文件及地圖極為罕見。直至西人開始覬覦島上利益,台灣在戰略與經濟上的重要性方才顯現出來。 中外通商始於十七世紀,其後,十九世紀的鴉片戰爭更打開中國的門戶。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美國人、普魯士人以及法國人,均曾向其國人詳細地報導台灣。透過商人、傳教士、領事、投機份子、探險家以及科學家的觀點,我們可以意外客觀地拼湊出台灣的命運––身為風中之葉,幾乎完全不由自主的命運。 我來自荷蘭,荷蘭人短暫殖民台灣的國族記憶至今已大半消逝。大約二十年前,我首次走訪台灣。在早年的一次旅行中,我偶然在墾丁附近發現一座指向某間小廟的路標,那間廟祀奉某位無名的『荷蘭公主』(Dutch Princess of Eight Treasures)。 據信,她所搭乘的船隻於荷蘭統治期間在沙岸上失事。這個故事沒有任何佐證,看來是編造的,目的在吸引遊客。然而,這個故事串連起我的國家的過往,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在荷蘭統治時期到底發生了哪些事? 除了曹永和先生(臺灣史研究先驅)之外,似乎沒有人真正明暸。為了閱覽東印度公司的古文件,台大圖書館主任曹永和先生設法學會我們先祖所使用的古荷蘭語。針對這段台灣史上的重要時期,這位謙和的學者似乎是獨自地獻身研究,好像沒有人真正在乎荷蘭時期的台灣歷史。 往後,我成了造訪台灣的常客,目睹台灣社會多年來的劇烈變化,台灣社會日趨開放,人民開始關注起更加深植人心的國家認同感。民眾對於台灣歷史的興趣迅速增長,曹永和先生畢生投入的工作也獲得了應有的肯定。 台灣的歷史顯示出一個道理,外國勢力介入儘管造成國家受支配、剝削,但同時也會刺激發展,而自溺短視只會導向孱弱不振的孤立之途。更深入了解自身的歷史後,台灣人民或許能以更充份的自信和自尊,來面對自己的命運,因為在處理對中國和外國關係上,台灣所面臨的挑戰,其本質與以往如出一轍。歷史影像所訴說的內容更勝千言萬語。 大約五年前,我開始搜尋有關福爾摩沙的歷史資料,西歐各國的古書店和拍賣場是我主要的搜索場所。此外,但凡我的足跡所到之處––從愛尼亞到印度、亞美尼亞的葉勒凡至海參威––跳蚤市場總在必搜之列,任何可望提供資料線索之人,我絕不忘詢問。 我不時地找尋與褔爾摩沙相關的版畫或地圖,不錯過任何微小篇幅,我彷彿是在被遺忘的礦坑中挖掘金塊。一旦發現未為人知的歷史影像,我總是感到十分興奮,它們像黑暗中的燭光,剎時為福爾摩沙的過往歷史提供一絲新線索。 將我的發現與島內外越來越多的褔爾摩沙史料搜集者分享,支撐著我堅持不懈。我願將此書獻予這些熱心人士以及曹教授,作為他們關切家鄉遺產的獻禮。 藍柏(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