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小說家的人生

《小說家的人生》主要寫他的童年與啟蒙歷程,時間放在1910~1920年代的英倫,騷動不安的年代與痛苦的童年求學交錯著,少年葛林並不快樂,逃離學校的欲望就像他後來人生一連串逃離的開始,如果呼應葛林曾說的「童年是小說家的存款」這句話,讀者從這本書就能想像葛林從童年源源不絕提出的巨額存款會是什麼光景。寫作這一段生命時光,據葛林自己說相當艱難,他曾經因為想寫篇關於學校的小說,重訪小學現場,結果因為受不了重溫這些年的生活所受的精神折磨而放棄,並寫道:身處剛果的痲瘋病患聚居地,都比年少時待過的小學好過。但是即便這麼的煎熬,葛林果然是葛林,就像他對諾門雪莉教授寫作他的傳記時唯一的要求:「沒有謊言,記錄到我死的那一天。」他對自傳的寫作想法是既尋常也非比尋常:在六十六年的人生歲月裡,我花在虛構人物與真實男女身上的光陰幾乎一樣多。說真的,雖然我很幸運擁有為數眾多的朋友,但卻不記得任何朋友的趣聞軼事,不管他們是名人還是惡名昭彰的人──我能依稀記得的故事就是我寫過的那些故事。 那麼我紀錄這些往事點滴卻又為何呢?這就跟造就我成為小說家的動機差不多:渴望把紊亂的經歷理出一點頭緒來,同時也出於深切的好奇心。據那些神學家教導說,除非我們多少學會先愛自己,否則無法去愛別人,而好奇心也是初始於家裡的。-引自格雷安葛林所著《小說家的人生》 (A Sort of Life,1971)閱讀這樣的作家人生,讓我們重新想見那樣的美好時光:那時候作者還不被視為出版行銷的一環,但是,他們是我們這些讀者人生重要想法的一環。
來源: iRead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生於一九○四年。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畢業之後,在《泰晤士報》做過四年副編輯。他的第四本小說《史坦堡特快車》使他聲譽大起。 除了寫出很多本長篇小說外,葛林也寫了好幾本短篇小說集、四本遊記、六齣舞台劇、三本自傳──《小說家的人生》、《逃避途徑》、《我自己的世界》(出版於他逝世之後)──兩本傳記以及四本童書。他也為報章雜誌寫過幾百篇雜文、影評、書評,有些收錄在《沉思錄》和《黑暗中的早晨》文集裡。他寫的長篇和短篇小說很多都拍成了電影,其中《黑獄亡魂》還寫成電影腳本。葛雷安‧葛林曾獲功績勳章以及榮譽侍從榮銜。一九九一年四月去世。 黃芳田台灣高雄市人,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職教師、文字記者、自由採訪記者、專欄作家,現居香港,以翻譯為業。譯有《印度沒有句點》、《香港》、《蕨樂園》、《可以這樣老去》等。 著有:《辭職去旅行》、《筆尖下的鏡頭》、《踏著音符去旅行、《追蹤奧德賽》、《in italiano中文補充教材》。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