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判斷力批判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 作者: 康德
- 其他作者: 鄧曉芒. , 楊祖陶.
- 出版: 臺北市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20, 462 面 ;21 公分.
- 叢書名: 聯經經典 , 康德三大批判 ;之三
- 標題: Judgment (Logic) Early works to 1800. , Judgment (Logic) , Judgment (Aesthetics) Early works to 1800. , Aesthetics , Teleology , 康德 (Kant, Immanuel, 1724-1804) 學術思想 -- 哲學 , 康德 , Aesthetics Early works to 1800. , Judgment (Aesthetics) , Teleology Early works to 1800. , 學術思想哲學
- ISBN: 9570826967 , 9789570826968
- 附註: 譯自 :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含索引.
- 系統號: 005019588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判斷力批判」,具有連結前兩個批判從而完成純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和意義。如果我們把「目的判斷力批判」和「審美判斷力批判」作一比較便會發現一個區別。在「審美」中,人意識到自己由於主體的內在可能性而與自由相關,在「目的」論裡,通過對終極目的的追尋,人進一步意識到自己作為世界的終極目的只能是服從道德的人,因而在本體上與道德律相關。康德認為,自由和道德律是互為前提的:只有出於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也只有服從道德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向來認為一切形而上學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人的塵世生活的問題。作為現象的感性的人固然不能成為論證的可靠根據,但作為本體的超驗的人也是抽象的、無從認識的,而只有介於兩者之間聯繫著它們的那個媒介,才真正是康德整個先驗人類學研究的核心,這就是「自由」的理念。審美判斷力批判解決了自由與認識的必然性的統一問題,目的判斷力批判解決了自由與道德必然性的統一問題,因而這兩種自由與必然的統一都在人的塵世生活中找到經驗的表現,而人的自由也就成為一種「事實」(Tatsache),只有通過它,現象的人才顯出背後有超驗的人的本體,同時也為道德神學、上帝提供了唯一可能的「實踐上的認其為真」。
來源: Google Book
來源: Google Book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為西方柏拉圖以降最重要的哲學家。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市人,1982年獲武大哲學系碩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著有《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與楊祖陶合著)、《冥河的擺渡者——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意境》等,譯有康德《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康德三大批判精粹》(與楊祖陶合譯)、胡塞爾《經驗與判斷》等;發表論文百餘篇。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