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病菌現形 =Biography of a germ

  • 作者: 卡倫
  • 其他作者: 龐中培
  • 出版: 臺北市 : 究竟 民90.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187 面 ;21 公分.
  • 叢書名: 科普 ;005
  • 標題: 萊姆症 , 細菌
  • ISBN: 9576076013 , 9789576076015
  • 附註: 譯自: Biography of a germ.
  • 系統號: 005203691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細菌是否會造成人類的毀滅,同時拖著其他物種或整個地球一起陪葬,有待觀察。──亞倫˙卡諾為什麼現代化的公共衛生,以及疫苗、抗生素的發明,仍然擋不住愛滋病、伊波拉、漢他病毒等微生物的致命侵襲? 事實上,人類完全無法忽視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病毒)的存在,寄生在人體內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遠遠超過你的想像。嬰兒在呼吸第一口空氣前就已經脫離「無菌」狀態了,因為母親產道裡就充滿了許多微生物。其他像口腔、胃腸、肝臟、腦部等器官都有微生物的寄生。這些微生物經過多年的演化,已經可以和人體和平共處。但是這種和諧的關係一旦被衛生習慣不好、身體健康受損等原因破壞,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引發病痛。 雖然環境中的微生物無所不在,但是一個新的微生物要進入人體並不容易。很多致命微生物一開始是寄生在老鼠、牛、鹿等動物身上,但是後來人類開始耕種、豢養家畜與寵物,和這些動物親密地生活著,跟著這些動物而來的微生物才有機會傳染到人身上。本書的主角「巴格朵夫疏螺旋菌」(Borrelia burgdorferi,簡稱Bb)就是經由這個模式傳染,造成美國流行病史上著名的萊姆關節炎。 看看一百年前的霍亂、傷寒、小兒麻痺,以及近來的愛滋病、伊波拉、漢他等疾病在人類社會大肆流行,輕易就奪去成千上萬性命的情況,你就不得不恐懼這些肉眼看不見、力量卻大的足以致命的微小生物,當然,也有認識它們的必要。
來源: iRead
亞諾‧卡倫(Arno Karlen)卡倫博士是心理分析學家,寫作的領域則廣被歷史與生物醫學。著有《拿破崙的腺體與其他醫學史上的冒險故事》(Napoleon''s Glands and Other Ventures in Biohistory)與《人與微生物:歷史與當代的疾病及瘟疫》(Man & Microbes: Diseases and Plaques in History and Modern Time),目前住在紐約市。譯者簡介 龐中培,中興大學植物系畢業、陽明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業,曾任編輯,其他譯作包括《生命的危機》、《雙螺旋的秘密》,科學文字散見於《科學月刊》。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