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就是生物學

  • 作者: 麥爾
  • 其他作者: 程樹德 , 涂可欣
  • 出版: 台北市 :[台北縣三重市] : 天下遠見出版 ;黎銘總經銷 1999[民88]
  • 版本: 第一版.
  • 稽核項: [20], 335面 :圖 ;21公分.
  • 叢書名: 天下文化.7. , 科學天地 ;7.
  • 標題: Biology.
  • ISBN: 9576215447 , 9789576215445
  • 試查全文@TNUA:
  • 附註: 譯自 : This is biology : the science of the living world. 94年度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購藏. 含參考書目(面324-335)及索引.
  • 電子資源: 天下文化書坊
  • 系統號: 005202944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麥爾(Ernst Mayr)  哈佛大學動物學家、鳥類學家,著作豐富,其中《系統分類學與物種原始》使他成為新達爾文綜合理論的催生者之一。現年九十餘歲的麥爾,擁有許多榮譽學位與獎項,並且是深受全球學術界尊敬的學者。本書是麥爾九十三歲的著作,其畢生研究的精粹,盡聚於斯。● 譯者簡介涂可欣● 審訂者簡介程樹德● 作者自序@ 麥爾  法國總統季斯卡曾宣布:「二十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今日生物學是一門蓬勃發展的領域,我們目睹了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科學驚人的突破;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更是萌生出一整套新產業。  然而,生物學的前景並非始終如此光明。從十七世紀時科學革命以降,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大多數人而言,所謂的科學,是像物理、化學、機械、天文學等需大量仰賴數學並強調共通定理重要性的學科。在這段期間,物理被奉為科學的圭臬;相對地,探究生物世界的努力則被貶謫為低下的工作。  遺憾的是,許多生物學家本身對生命科學也帶有一些迂腐的成見。現代生物學家傾向極度的專業化,但對自己領域之外的進展,則經常一無所悉。遺傳學家、胚胎學家、分類學家、或生態學家都自稱為生物學家,但多數對「各生物學科之間的共通性」,或是「生物與物理科學之間的基本差異為何」,則缺乏清晰深入的認知。這些議題正是本書想要揭露與探討的主要目標。  幾乎從學會走路以來,我就愛上了觀察大自然,並由於對植物與動物的熱愛,使我能以整體的角度來接近生物世界。  及至我成為醫科學生的那幾年間,我太興奮也太忙碌地投身於醫學,更是無暇思索「什麼是生物學?」或是「哪些因素使生物學成為一門科學」之類的基本問題。但就在我完成臨床前基礎學科的檢定考之後,我決定放棄醫學轉攻動物學,尤其是鳥類的研究,並在柏林大學選修了哲學課程。然而讓我大失所望的是,雖然在一九二○和三○年間,科學哲學已儼然發展成一研究學門,但在生物與哲學所探討的議題中,完全沒有任何溝通銜接的橋樑。  當我計劃撰寫此書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一本生物學的生命史,一本可讓讀者充分了解生物學的重要與豐富的書,同時也能幫助生物學家解決資訊爆炸的問題。在這領域中,每年都有新兵加入研究的陣容,成果也像雪崩一般來勢洶洶、一瀉千里地發表、刊印。事實上,幾乎所有和我聊過天的生物學家,都曾抱怨他們連自己專門領域的論文都讀不完,遑論其他鄰近學科的資訊了。然而科學觀念的躍進,決定性因素往往是來自自己狹小領域之外的意見,新的研究方向也常需要生物學家稍微跳出自己的範疇,將問題視為解釋生命世界大方向的一小部分後,才能浮現出來。  如果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史學家、和其他對生命科學有興趣的人士,能從書中章節挖掘出實用的觀點,那麼本書就達到主要目標之一。但是我深刻以為,每位受過教育的人士,都應對演化、生物多樣性、競爭、滅種、適應、天擇、繁殖、發生等基本生物學觀念有所認識,因為人口過剩、環境破壞、或都市的問題,是科技進展或文學、歷史也無法紓緩的,終究得透過了解這些問題的生物根源之後,才能解決。  最後,要做到古希臘智者所說的「明心見性」,也得先知道我們的生物起源。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人類在生物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們對自然界的責任,是本書的主要目標。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