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 :媒體文化、詩學/政治學、文化意義 = Listening to Taiwanese aboriginal music in the post-modern era : media culture, the poetics/the politics, and cultural meanings

本書以戰後(在歷史分期上被稱為「後現代」)臺灣原住民音樂為研究對象,以個案研究方式,探討音樂文本和社會文化脈絡的關聯。不同於長期以來臺灣民族音樂學家及人類學家在原住民音樂研究上強調「保存及重建『原汁原味』的原住民音樂」主流觀點,本書聚焦於「原住民音樂再現」相關議題的討論。內文分為三大部分:「媒體文化」、「詩學與政治學」、和「文化意義」,呼應StuartHall 在有關「再現」的討論中,強調的三個面向:「再現」、「語言」與「意義」。 我將「媒體文化」視為一種「再現形式」,音樂是這個再現形式中使用的語言,關於這個語言的運用則從「符號學」取徑(semiotic approach)的「詩學」(poetics)角度及「論述」取徑(discursive approach)的「政治學」(politics)角度進行分析,在第三部分則討論在媒體文化這個再現體系中,做為語言的音樂所產生的意義。 本書寫作的目的不僅在於描述當代原住民音樂的發展,更期望透過有關「再現」討論,探索音樂做為族群對話空間的可能性,在研究方法上則接合音樂學與文化研究,進行跨領域之研究。
來源: Google Book
陳俊斌美國芝加哥大學民族音樂學哲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主要經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2010-2012年)、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07-2009年)。研究興趣為原住民音樂、臺灣音樂、民俗音樂/流行音樂、亞洲音樂、音樂與認同,音樂與民族主義,音樂與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民歌」再思考:從《重返部落》談起〉(2012)、〈雙重邊緣的聲音─臺灣原住民當代音樂與(後)現代性〉(2011)、〈談臺灣原住民卡帶文化的混雜性〉(2011)、〈「前景」、「背景」與「對偶樂念」:談馬水龍男聲合唱與管絃樂曲《無形的神殿》〉(2010)、〈「唱片時代」的阿美族歌聲:以黃貴潮「臺灣山地民謠」為例〉(2009),〈從「蘭嶼之戀」的跨部落傳唱談陸森寶作品的「傳統性」與「現代性」〉(2009),〈迴盪在水墨與油彩之間的音符─馬水龍教授作品中東方與西方音樂素材的對話與交融〉(2008)。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