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眼貓頭鷹

  • 作者: 海達亞
  • 其他作者: 陳光達
  • 出版: 臺北市 : 麥田出版 :城邦發行 民92.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168 面 ;21 公分.
  • 叢書名: around ;2
  • ISBN: 9867691016 , 9789867691019
  • 附註: 譯自: The blind owl.
  • 系統號: 005208429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沙迪克‧海達亞(1903-1951)生於伊朗德黑蘭(Tehran)的貴族之家,其父執輩多為文學作家和政治家。從小接受法語教育,於1920年代以公費留學巴黎,最初研讀牙醫,隨後轉學工程,但於就學期間,更虔心於研讀前伊斯蘭語和伊朗史學,於1924年完成奧瑪開儼(Abu’l-Fath ‘Umar ibn Ibrahim al-Khayyami, 440-526AH/1048-1121AD.)專論。在法國留學期間,於孤獨中,他開始接觸歐美文學大家,特別是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艾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莫泊桑(Henry-Rene-Albert-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契柯夫(Anton Chekhov,1860-1904))和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i, 1821-1881)等,特別是對生死的問題充滿了自覺性,深受崇拜死亡之況味的德國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及其離奇而美麗的死法影響甚巨,於1927年完成禮讚死亡的宣言,〈死〉(Merg),完成後不久跳馬恩(Marne)河自殺,未果,獲救。1930年回伊朗德黑蘭後,進入伊朗國家銀行上班,和幾個朋友成立Rab俱樂部,主要研究伊朗歷史、民間傳說和傳統信仰,在幾年之間,出版兩本短篇小說集,並開始著手他的經典傑作《盲眼貓頭鷹》(Buf-e Kur),靈感來自里爾克的小說《馬爾它手記》(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他在俱樂部解散後,因為長期醉心於祆教、佛教和印度教,於是前往印度旅遊,於孟買完成《盲眼貓頭鷹》,1937年於印度出版,此書卻到1941年才在伊朗印行。1941年他再度回到德黑蘭,出版新的短篇小說集,繼續在國家銀行上班,並在Fine Arts學院工作。在他40年代所寫的論文和短篇故事中,筆鋒轉向寫實,關注社會議題,其主題環繞在正義、信賴、轉變和決定論,寫了卡夫卡專論,以簡約的造句法探討困難而繁複的議題——人在宇宙的角色——他對正義的關注,影響他翻譯卡夫卡的經典《在法的面前》,以及存在主義當熱之時沙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的重要短篇小說《牆》(Le Mur ,1939)等。在四○年代,海達亞因為作品被粗暴的誤解而鬱鬱寡歡,沈迷於鴉片和酒精,無力於創作新的長篇作品。最後於1950年底他決定離開伊朗,定居巴黎。但二次大戰後的巴黎,已遠非他所熟悉的城市,在1951年4月4日,他再度以瓦斯自殺,這次,他成功了,他最愛的死神舉起雙臂擁他入懷。而其死亡細節,則依舊成謎。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