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悦讀余光中.詩卷

此書並非學院式的評論文章,而是知性與感性兼融,以「悅讀」為名,是陳幸蕙讀余光中詩的鮮明感受,願把開卷的樂趣與豐富感傳達給你我!悅讀陳幸蕙 余光中幸蕙遍讀吾詩,發而為論,三年有成,即將出書,索序於我。最初在《幼獅文藝》上見到這些評介,以為作者只是偶一為之。後來竟然越刊越多,後勁甚至轉強,這才發現其來有自:原來我全部的詩作,我「右手的繆思」,我的肝膽所示、膏肓所隱、夢與潛意識所窩藏、所包庇的一切,全都落入了她的設計之中。其結果便是這一部洋洋大觀的《悅讀余光中》。幸蕙做事,一向貫徹始終,井井有條,明媚的笑聲卻以堅定的意志為後盾。她寄來的五百多頁原稿,捧在我手上,分量不輕,秤在我心上,意義更重。在詩人節的前夕收到這一份重禮,令我既感且佩。一路讀下去,我的命運在她的水晶圓球裏簡直無所遁形。水晶的光芒轉動著,似乎在閱讀我的病歷表、X光片、心電圖、年輪橫剖面、地震儀記錄。原來這就是我,指紋與足印,投影與回聲,從少年到老年。在《藍墨水的下游》後記裏,我形容自己的評論文章「像是探險的船長在寫航海日誌,而不是海洋學家在發表研究報告。」這本《悅讀余光中》卻介於兩者之間,在選詩之外更附上賞析,賞的部分多用感性,而析的部分多用知性。大致上理論不多,術語也少,所以幸蕙才能更親近讀者,以朋友與同好的口吻向讀者娓娓勸誘。這當然不是說,幸蕙不會搬用理論與術語,也不會詳加注解,作學術的打扮。她只是不願離間作者與讀者,把讀者嚇走罷了。遇到背景牽涉較廣,典故用得較多,或是詩意較為曲折的作品,她也會展現學者的一面,或直接追本溯源,或層層揣摩情理,或用其他作家的作品、或用我自己的其他作品,不限於詩,還引用散文或自序之類,來交互印証。有時她論得盡興,對一首詩或一組詩的詮釋,會洋洋灑灑寫上好幾千字,像主題綜論的〈離鄉者日記〉、〈詩人的自畫像〉、〈永久地址〉幾篇,旁徵博引,竟都長逾萬言,均可見証她用心之深,學力之厚。
來源: iRead
O型獅子座,素食主義者,自由的文學人。人生觀是「忠於自我,熱愛工作,享受生活,持續成長,歡喜創造」。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曾任教北一女中、清華大學中語系,並擔任台北商業技術學院駐校作家等,現專業寫作。曾獲中山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作品選入國小、國中、高職、大學國文課本。著有《把愛還諸天地》、《悅讀余光中.詩卷》、《悅讀余光中.散文卷》、《悅讀余光中.遊記文學卷》、《與玉山有約》,並編撰《小詩森林》、《小詩星河》、《余光中幽默詩選》等。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