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運動」的發展,只有百年的歷史。至於,烏來山區的登山活動,更是遲至日治昭和年間才逐漸蓬勃。然而,日本政府本著強健國民體魄的觀念,對登山運動多所重視,並因此留下大量的登山文獻。本書作者基於對台灣山林的熱愛,將珍貴的日文資料詳加翻譯、註釋,不但考察其中所記載的動、植物名稱,將泰雅語的譯音轉換成今日泰雅族的記音系統,更親自調查、確認文獻中所描述的登山路線,映照古往今來的人文空間與自然地景,開創出有別於「登頂」、征服三角點的新登山文化,讓富含歷史情懷、文化深度、生態關照的登山理念,成為登山戶外休閒活動的新典範。〈本書特色〉1.有別於坊間介紹台灣山嶽的書籍,大多是以高山、百岳作為論述對象,本書是國內少數以台灣郊山為主角的作品。2.書中除了譯註早期日人攀登烏來山域的作品外,並依據日人文章中所述的攀登過程,模擬描繪出他們的攀登路線地圖,除了讓過往的歷史與當下的時空作一結合,也可以提供山友開發新的登山路徑的可能。3.本文作者為學界人士,但因長年從事登山活動與調查,並且在相關登山機構擔任講師,讓本書學術與實務結合,讓本書的內容有更紮實的理論依據。4.本書企圖打破台灣登山僅以攻頂為目的的登山文化,希望能夠創造關懷在地歷史、生態、人文的新的登山文化。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鄭安睎1972年生,政治大學歷史學學士、民族學碩士,2003年起攻讀民族學系博士班。政大登山隊OB(Old Bird,俗稱「老鳥」,意指資深登山者),目前擔任《台灣山嶽》雜誌特約編輯、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講師,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顧問,擅長檯灣史、原住民史、原住民舊社歷史考古等相關研究,曾研究調查清代「開山撫番」及數條日治時期「理蕃」道路,也重視日治原住民「集團移住」研究。近年來, 致力整理與研究台灣登山史與戶外裝備史。著有《台灣最後秘境——關門古道》(2000,晨星出版)、《2002年信義鄉布農族五大社群尋根活動專輯》(2002,南投縣信義鄉公所出版)。 許維真1980年生,政治大學日文系學士(2002),日本神戶大學經營學研究科碩士(2009),從2003年起擔任《台灣山嶽》雜誌特約作者,翻譯日治時期台灣相關登山文獻。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