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約束的場所

1995 年 3 月 20 日日本地下鐵發生了由奧姆真理教所主導的「沙林毒氣事件」。之後,村上春樹訪問數十位受害者,寫成《地下鐵事件》一書。911恐怖事件發生後,不少美國媒體跑去訪問一位日本人─村上春樹,原因是他寫過《地下鐵事件》,曾經訪談過那些不特定,而且在人們印象中是模糊的,甚至是「沒有臉」的受害人;美國媒體會找村上發表意見的理由,因為他也寫過《約束的場所──地下鐵事件Ⅱ》,對那群所謂的加害者─奧姆真理教的信徒,有著持平,沒有偏頗的真實訪問與深入了解。這就是村上春樹,在記錄 1995 年發生的「沙林毒氣」事件中,對於受害和加害的兩造,他願意以相同的方法模式,傾聽當事人的說法,貼近更趨事實的真相。在寫《地下鐵事件I》時,村上說他盡可能不收集奧姆方面的資訊,以避免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即便因此而遭受外界的批評與誤解。同樣的,在這本《地下鐵事件Ⅱ》的續篇中,村上也明白的表達,並不想用「健全」的被害人立場,去彈劾「不健全」的加害者這樣的觀點。「既不是落伍者,也不是奇怪的人,他們是生活在你我周圍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有點想太多了。也許心裡稍微有點受傷。或許他們無法順利跟周圍的人真心溝通,而有一點煩惱。或許不能順利找到自我表現的手段,而在自尊和自卑之間激烈地來回掙扎。那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村上所憂心的是,被日本社會摒棄的那群人,其實國家並沒有一套有效的安全網來容納他們,就算事件過後情況依舊沒有改變,這樣即便奧姆垮了,還是可能會有另一類似團體取而代之,然後悲劇重演也說不定。必須採取和《地下鐵事件I》相同的模式,聽取並記錄奧姆真理教信徒的心情和主張,這就是村上續寫《約束的場所》所抱持的信念,他說唯有這樣做,才能更深入底層,以更適切的形式,得到最初希望得到「公正疑問」的平衡。為平衡「地下鐵事件I」的報導,村上春樹的「地下鐵事件II」特地訪問了奧姆真理教多位信徒,以其文學洞察力,將年輕人的不安心理,以及易受控制的靈魂表達出來。為此,村上春樹數度前往旁觀麻原彰晃等人的審判,這經驗令他痛苦,讓他更去感受信徒們的迷惘之心。
來源: iRead
村上春樹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一九八七年暢銷七百萬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作品中譯本至《1Q84》今已有50本。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