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不等於高財富,真正有錢的是哪些人?他們都從事何種職業?又如何消費?開什麼車?如何投資?出身背景如何?最重要的,他們如何在一代內致富?你能成為百萬富翁其中一員嗎?本書專為想成為有錢人的讀者量身打造,富翁第一手資料首次大公開!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湯瑪斯.史丹利 (Thomas J. Stanley)專事寫作、演講與研究,自1973年開始研究美國富裕階層,作品經常出現在全國性媒體上。著有暢銷書《向富人推銷》(Marketing to the Affluent),被《商業精華季刊》(Best of Business Quarterly)評選為美國十大商業書籍。威廉.丹寇 (William D. Danko)在奧爾班尼紐約州立大學教授行銷學,作品散見《消費者研究》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商業研究》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廣告研究》(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及其他知名刊物。1973年開始協助史丹利博士完成本書。 譯者簡介張美惠台大外文系畢,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及時報出版之《與時間有約》、《如何吹響領導的號角》、《新工作潮》、《EQ》、《全贏戰略》、《EQ測驗書》、《辯論高手》等書 導讀算盤哲學裡看富翁周玉蔻(飛碟電台「飛碟早餐」節目主持人)在一個電腦網路火熱火燒的時代,「下個富翁就是你」的作者們卻以最忠厚踏實的方法,推崇顛撲不滅的古老算盤精神,那就是富翁的世界永遠跟「勤儉」二個字不分家。所以如果有人以為投資個把塊新台幣買了這本書,看完就可以麻雀變鳳凰一夜致富,那就大錯特錯了。「下個富翁就是你」推出的其實是人生態度的驗證,是一本觀念比工具重要的書,因此,用暢銷書的期許來看待,恐怕失之眼光短淺,用規劃生命的期盼理解本書的完成和製作過程,將會是一種超越致富的收穫。在今天的台灣,人們的注意力,多半集中在富翁的「富」字上,講究程序、技術與方法,數字加理論卻忽略了「富翁」二個字的生命力,「下個富翁就是你」恰好彌補了這樣的缺憾,從富翁的國度探析富翁的心靈,理解富翁的內涵,卻愕然發現真正的富翁多半生活平淡平實甚至有的很貧乏。這種結果恢復了傳統有錢人的意義,卻也顛覆了現代人對富翁的幻想,作者基於研究事實報導,沒有作任何評論,讀者仔細推敲、自己作判斷,就一定可以領略出另外的人生道理。有意思的是,這本書訪問的五百多位百萬富翁及一萬多位高收入者,雖然都是美國的富人,基本結果可以推斷跟台灣有錢人的特質形成原因,以及文化信仰,多半是相一致的。換句話說,貧與富可以說是人性的問題了。對於那些想要從一本書裡找到致富秘訣的花錢高手來講,本書將會是一種個性和本質的自我檢驗,要是能夠發展成自我覺醒,並不今人意外,不過恐怕不容易。但是身為一位台灣的讀者,不能不感歎的是,在本國的出版界以及「理財」市場上,什麼時候可以出現一批人,結合力量與精神,訪問一萬零五百個對象,做成一本「研究富翁而不是推銷富翁」的書。這樣看起來,「下個富翁就是你」的厚度(當然不是指頁數),恐怕在理財書熱潮當中是可以獨樹一格的了;換句術語說,這本書是長期理財的長期投資學。本書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富翁教育第二代富家子弟的謹慎,這個哲理在我們的俗語中經常可以發現,落實在有錢人的現身說法裡就更有根據了,比方書中訪問的一位富翁醫生堅決相信,不管多有錢一定要教導孩子自律和節儉,並且由父母以身作則,就很實在、生動,所以有錢人一樣需要看如何成為「下個富翁就是你」的道理就在這裡。「富翁」根本上是在和人性競賽,其中的價值見仁見智,就由讀者自行回味了,尋求偏方的人,要從這本書裡面找到答案,也會失望,然而尋求偏方的本身和致富的道理原本就是相違背的,要成為富翁,是一種奮鬥的歷程,而不是萬靈丹的吞食,這也是這本書的良心所在,能不能在台灣找到知音,可能還要看台灣做富翁夢的讀者的品味了。幸好書中提供了賺取富翁鈔票的方法,這點很符合台灣人「愛拚才會贏」的精神,既刺激又富挑戰性,相信不會得不到共鳴。書摘:大富翁的七種面貌--創業致富需知20年前,我們開始研究致富秘訣。就如大家所想像,最初調查的對象是全國各高級社區的住戶。不久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住豪宅、開大車的人其實沒什麼錢。然後發現一件更奇怪的事:很多有錢人都不住高級社區。因為我們開始發掘出富人的真正面貌,更重要的是研究出一般人致富的秘訣。這些發現之所以珍貴,在於證明多數人對富人的印象其實是錯的。收入與財富不能劃上等號,高收入的人如果把錢都花掉,當然不可能富有,只是過得比別人豪奢罷了。所謂財富是累積多少,而不是花掉多少。究竟如何才能致寓?關於這點,多數人的目U象山是錯的。答案不是運氣、遺產、高學歷或高智商,而是要仰賴努力、毅力、規畫及最重要的自制力我為什麼沒有錢?很多人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這些人可能受過高等教育,努力工作且收入頗豐,但為什麼僅少數人能成為真正的富翁?美國的私人財富在今日可說達到最韜峰,但多數美國人都不算富有。3.5%的家庭掌握將近一半的私人財富,其他家庭遠遠瞠乎其後。道裡所謂的其他家庭可不是低收入戶,多半是中等甚至中上收入群。據統計,美國2500多萬個家庭年收入超遇5萬美元,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的有7百多萬戶。儘管收入不菲,卻有太多人不曾累積多少財產,完全倚賴每個月的薪水過生活--這也是最能從本書獲益的一群人。美國一般(median)家庭平均財產淨值不到1萬5000美元(不包括房屋),扣除汽車,家具等基本資產已經所剩無幾--這些家庭幾乎沒有任何股票、債券之類的金融投資.假設一個普遍美國家庭突然失去薪水,他們的財產可以撐多久?答案是1至2個月。即使是財產高居前五分之一的家庭也不算富有,其平均財產淨值不到15萬美元,扣除房屋則剩不到6萬美元。老年人的情況更慘,如果沒有杜會幅利,65歲以上的老人大約有一半會陷入貧困.即使是最傳統的金融資產,也只有極少數美國人擁有.譬如只有15%的家庭有貨幣市場存款帳戶,22%有定存,4.2%有基金,3.4%有公司債或公債,不到25%有股票或共同基金,8.4有租賃財產,18.1%有儲蓄公債,23%有退休金的安排。不過倒是有65%的家庭有房子,85%以上有一部或一部以上的汽車。別忘了,汽車折舊得快,金融資產卻可增值。我們討論的百萬富翁都貝有經濟獨立穩定的特質,沒有收入也可以長年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這些富翁絕大多數都不是洛克斐勒(RockefelIers)之類鉅富的後代,其中80%以上是在一代之內累積財富的普通人。他們的財富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而不是因為簽下千萬合約或中了頭彩。一夕致富的故事很適合媒體報導,事實上卻鮮少發生,因這類因素突然致富的機率低於四千分之一。美國有百萬以上財產的家庭約佔全部家庭的3:5%,顯然以其他管道致富的成功率大得多究竟哪種人會成為百萬富翁?這種人通常從商,一直住在同一個地方,可能經營一家小工廠、連鎖店或服務業,結婚一次便可白頭到老,住在鄰屆都比他窮很多的地方,有強迫性儲蓄與投資習慣,靠自己的力量累積財富。美國80%的百萬富翁是在一代之內致富的。這些富翁通常過著有利於財富累積的生活方式,我們調查發現七種明顯特質:l.自願降低消費水準。2.善於將時間、金錢做高效率分配,以利財產累積。3.相信財務穩定比炫耀地位更重要。4.未接受父母資助。5.子女長大後能經濟獨立。6.善於掌握市場契機。7.選對職業。我們的研究針對美國富人所做最完整的研究報告,內容以我們最近的一次研究為主,當然先前20年的相關研究奠定重要基礎--我們訪問過5百多位百萬富翁、l萬多名高資產或高收入的對象。最近一次研究期間自1995年5月到96年1月,調查對象超過一萬人。每個受訪者都要回答249個問題,與財富相關的各種問題幾乎都涵蓋在內,諸如家庭預算、財務上的憂慮與恐懼、買車時的議價方式、對成年子女的資助或贈與等,問卷中並請受訪者詳列他在汽車、手錶、衣服、鞋子、旅遊等方面的最高消費金額。這份研究是我們做過最廣泛完整的--次,從沒有人嘗試提出實證解釋一代致富的秘訣,或多數人(甚至包括高收入群)為何無法累積財富。除了問卷之外,實際走訪的經驗也帶來很大的收穫,我們花了無數時間深入採訪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訪問他們的會計、法律等顧問,得以從另一角度了解富翁累積財富的方法我們從研究結果歸納出致富要靠自律、犧牲與辛勤工作。你和家人願意調整生活方式達到這個目標嗎?其貿很多人可能不願意。如果你願意犧牲時間精神,改變消費習慣,累積財富絕非夢想。【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