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 :股市危機的挽救行動
- 作者: 席勒
- 其他作者: 周翠如. , 齊思賢.
- 出版: 臺北市 : 時報文化 2000[民89]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270面 :圖 ;21 公分.
- 叢書名: Next ;76.
- 標題: Stocks Prices -- United States. , Stocks United States. , Risk. , Stocks exchanges United States. , 證券市場 美國. , 證券市場 , Doe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 Stocks exchanges , 投資 美國. , Prices , 投資 , Stocks
- ISBN: 9571332704 , 9789571332703
- 附註: 參考書目: 面258-270.
- 系統號: 005250182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葛林史班震撼股市的名言:「世紀末金融風暴即將登台?!」全球第一本由經濟學者提出的股市建言,讓你在股市泡沫中避免成為犧牲者!美國股市近年來走大多頭行情,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史班以「非理性繁榮」形容市場背後的人心起伏,頗為恰當。專研市場波動的羅勃‧席勒從異於傳統的角度解讀這波行情,下筆大膽,並提醒投資人居高思危。他指出,股市未來走勢可能不盡理想,並告訴社會及個人如何因應。席勒指出,美股創下歷史高點,是多種因素史無前例地湊在一起、因緣際會所致。他從結構及心理因素,解釋道瓊 30 種工業股價指數從一九九四年到九九年上漲三倍的原因,但是經濟其他領域並沒有出現相對應的成長幅度。他著重足以改變投資人看待市場心態的環境因素,與眾不同。其中包括網際網路進入美國家庭、嬰兒潮世代高齡化有助於長期多頭市場的錯誤觀念、從眾心理,例如當日沖銷。他也檢討文化因素,包括媒體以報導體育比賽的方式,披露道瓊指數的漲跌起伏;還有「新時代」經濟的觀念。無論是從嚴格定義下的效率市場理論,或者投資人最近才了解市場真正價值,他認為都不足合理解釋股市的繁榮。本書最具爭議的部分是,席勒提醒投資人,以歷史標準而言價格高估的市場絕對有其風險。他也提出解決之道,包括立刻終止社會安全基金民營化的危險計畫,轉而大幅改革社會安全制度。他也認為,部分民間退休基金鼓勵投資人把所有退休金都投入股市,這種心態應該導正。席勒呼籲美國的儲蓄及投資機構,更合理地評估風險管理原則。他提出許多令人信服的資料,無論市場未來是多、是空,本書不但說明美國股市為什麼一路飆漲,也告訴讀者其他的投資選擇。對一般散戶、投資專業人士、退休基金贊助廠商、基金管理人、決策者來說,《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都是必讀的好書。凡是投機泡沫幻滅時,不想坐以待斃的人,無論你在華爾街或者其他行業, 都得研讀本書。前言 本書根據許多報告及歷史資料,廣泛研究近年來美國股市的大多頭行情,其他國家的多頭市場也一體適用。書中也向相關單位提出具體建議,希望修改政策以因應當前的股市榮景。目前外界對股市前景的看法南轅北轍,代表正反雙方都只掌握部分事實。因此筆者試圖提出更多層面的資訊,歸納提供讀者進一步詳細觀察當前的股市。美國股市為什麼能在進入千禧年前攀登高峰?是什麼因素造成股市居高不下?這些改變如何影響未來十年的股市?股市維持在高檔、甚至日後續創新高,是否都靠著強力的基本面支撐?萬一股市回檔修正呢?或者這一切都是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作祟,是投資人無視於實情、一廂情願的樂觀態度導致而成?當前及未來的股市評價,絕對會影響重大財經及社會政策,進而左右投資人、整體社會、甚至全世界。如果過度高估,社會投入新興事業及擴張經濟的資源可能會過多,在提撥退休金、維持儲蓄率、立法改良社會安全制度及提供其他社會保險時,就會顯得掉以輕心。許多危險原本可以利用日益提升的金融技術,找出解決之道,卻因高估股市而喪失這項利器。為了回答當前股市的種種問題,筆者從相當多元的角度取得資料,甚至從比較冷僻的領域。市場分析師對這些領域往往不加注意,但以史為鑑,相關資料確實可以解讀美國股市的近況。這些領域包括經濟學、心理學、人口統計學、社會學及歷史,可以帶領我們更深入探討問題。而行為財務學這門新興領域提供的證據更多,假以時日,這門學科不只是財務學的分枝,而將逐漸成為財務理論的主幹。筆者整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提出的重要卓見。整體而言,他們認定當前美國股市屬於典型的投機泡沫:股市維持在高檔,但並非基於對實際價值的評估,而是投資人一頭熱的心態。縱使股市能夠維持現有的水準,甚至繼續大幅走高,未來十年或二十年的展望恐怕並不樂觀,甚至相當危險。筆者在此無意針對金融市場行為提出全新的觀點,本書既非經濟理論,也非計量經濟學的著作,但兩方面都略有涉及。本書希望為當前美國股市錯綜複雜的特性找出定位,判斷真正的市場是否符合我們的預期。從經濟及市場心態等相關證據觀察,國會議員及財經領袖目前遵循的政策方向相當危險,筆者希望以本書予以導正。一般認為,市場價格可以反映所有相關的財經資訊,但證據顯示價格代表的含意不止如此,筆者期望財經學者提出更周全的理論。財務理論有個很重要的假設:所有人都是理性且精明的。財經學者認為市場價格可以有效解讀財經資訊,他們的影響力相當深遠,上起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下到市場經紀員。但是大部分財經學者不願公開談論股市水準(吃飯時或喝了啤酒後又另當別論),因為他們覺得公開發言必須有證據支持。為了維持學術中立超然的表相,這些財經學家傾向以市場效率這種簡單俐落的模式,作為他們專業立場的佐證。不過,討論政策時如果過於依賴這種模式,往往會帶來嚴重的風險,因為這些模型只能處理答案極為精確的問題,但是太過精確又可能過於偏狹,乃至於偏離主題。本書提出的證據顯示,當前股市的真相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要提升財務理論的用處,所有經濟學家都必須認清市場真相往往繁雜難解。同時,參與公共辯論及經濟決策的相關人士,也得儘快釐清糾結不清的市場因素,否則可能時不我予。當前投資文化充斥許多前所未有的現象,其中之一是數千萬名投資大眾似乎認定,未來股價只漲不跌,而且漲勢會依照以往的速度持續上揚。投資大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他們似乎存有一種搭便車的心態。如果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及投資人研究過股價,也認同當前的價格,個人何必浪費時間,找出合理的價位?其他認真用功的投資人已經徹底研究過股價,而且開始買進, 我們只要一窩蜂跟進就好了!大部分投資人不知道的是,股市研究的品質往往參差不齊,對一般大眾也不夠透明及正確。有些所謂的研究充其量和算命或者佔卜一樣。口頭上嚷著道瓊指數會漲到三萬六千點、四萬點、甚至十萬點,這很難引起共鳴。當然,也有部分研究人員面對股市前景時比較務實,而且也比較能客觀運用事實及知識,但是佔據媒體頭條、進而影響投資大眾行為的人不是他們。新聞媒體關注的是一些微不足道、似是而非的評論,以及股市「明星」對股價水準的言論。媒體為了爭奪觀眾,不得不強調表相,也因此強化了大眾對市場的誤解。媒體報導似乎強調股票只漲不跌,一般大眾可以接受這種傳統想法,筆者卻認為這種想法淺薄不值一駁。我們很難苛責經常上媒體的華爾街專家,因為讓他們亮相的媒體就是喜歡誇張刺激。只有靠寫書才能糾正這種現象,這就是本書的目的。前文提及,傳統觀念認定股市是最佳的投資管道,甚至依歷史水準已偏高的股市也是如此。愈來愈多散戶用退休金投資股市,百分之百投資股市的退休基金也愈來愈熱門。他們膜拜什麼,資金就到哪裡去。這種態度自然吸引企業拿股票換鈔票。「你想要股票?我們就給你股票。」大部分投資人認定,股市本身是一種自然力量,卻忘記所有投資人才是決定股市水準的力量。許多散戶認為法人主導股市,這些「穩操勝券」的專業投資人一定有些法寶,才能掌握股價變動。散戶不知道的是,大部分法人對股市前景一樣毫無頭緒。簡單來說,法人、散戶大致相同的看法才是決定股價水準的主要因素,再加上媒體推波助瀾,更加堅定投資人的傳統觀念。道瓊指數於 1999 年 3 月首度站上萬點大關,美林證券公司推出全版廣告,標題是「和我們一樣有長期投資觀點的公司,也不得不發出讚嘆」。廣告左下角在股價走勢圖的旁邊出現「人類成就」幾個大字。如果股市上萬點是值得大肆慶祝的事,員工提出洋洋灑灑的自我評估報告時,我們是否也該慶祝一番呢?縱使不是非理性繁榮,目前市場也彌漫一股熱切的期望。大家對股市非常樂觀,不願冷靜看待下檔的風險,以及後續可能造成的影響。如果道瓊指數跌到 6,000 點,損失的財富相當於美國所有房地產的價值,對個人、退休基金、大學基金及慈善機構都會造成傷害。我們想要了解今天、明天、乃至於任何一天的股價是否合理反映經濟現實,正如一般人必須知道自己銀行帳戶內還有多少錢一樣。股價其實就是我們未來的食衣住行,幾乎影響我們今天每一個要花錢的決定。我們必須深入了解決定股市長期展望的力量,這是本書另一個目的。推薦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羅勃.席勒(Robert J. Shiller)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他著有《市場起伏及總體市場》(Market Volatility and Macro Markets),曾獲 1996 年經濟學薩繆森獎(Paul A. Samuelson)。 譯者簡介 周翠如英國伯明翰大學國際政治經濟所碩士。國立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職《自立晚報》、《新新聞週刊》、圓神出版集團。現任時報出版社商業線主編,譯有《全球經濟預言》。齊思賢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畢業。擔任國內主要財經媒體資深編譯 13 年,負責國際金融新聞。最近譯作包括《引爆趨勢》、《知識經濟時代》、、《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貪婪時代》、《投資心理學》、《操盤高手》等,並編譯審核多本金融專書。書摘 1 第一章 歷史上的股價水準1996 年 12 月 5 日,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史班在一場演說中,用「非理性繁榮」來描述當時的股市。全球股市隨即應聲巨跌:東京日經指數下滑 3.2 %、香港恆生指數跌掉 2.9 %、德國法蘭克福 DAX 指數和倫敦金融時報百種指數都挫跌 4 %,美國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當天收盤下跌 2.3 %,幾乎跌回開盤水準。「非理性繁榮」因此成為葛林史班最廣為人知的名言,只要股市老手都能朗朗上口。為什麼全球股市對這句話的反應如此強烈?有人認為,葛林史班此話一出,聯邦準備理事會馬上就要縮緊貨幣政策,全球股市只是合理的反應而已。不過,為什麼多年之後,社會大眾對這句話還是記憶猶新。我認為,這句話反映社會大眾的隱憂:在投資人心理的影響下,股市的確可能出現異常但難以持久的走勢。葛林史班只是點出股市很可能即將走空的事實,至少未來榮景難再。歷史不乏一些證據。本章大多在研究歷史紀錄,難免牽涉許多細節,但是溫故知今,仍然適用當前情勢、相互輝映。我建議讀者緊跟著這條思路。股市高峰依照以往標準,近年來美股算是飆漲,如今又演出超高水準。投資大眾因此誤會,在可預見的未來,股市可以維持在這種高峰,甚至進一步上漲。然而,以歷史上的飆漲行為為鑑,投資大眾可能會對未來幾年股市績效大失所望。美國股市在千禧年前夕一路飆漲,漲幅前所未見,也把股市帶到歷史高峰。道瓊三十種工業股價指數(以下簡稱道瓊指數)1994 年初約為 3,600 百點,1999 年已經超越 11,000 點,短短五年間飆漲三倍以上,股票總市值成長幅度也超過 200 %。2000 年伊始,道瓊已超過11,700 點。不過,這段期間的經濟指標並未成長三倍。美國的平均個人所得和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不到 30 %,其中一半得歸功於通貨膨脹;企業獲利成長則低於 60 %,而且其中部份還是因為跟過去的經濟蕭條比較。從這些經濟數字看來,如此之高的股價漲幅根本沒有基本面支撐,證諸過去經驗,也不可能指望好景長在。這段期間其他國家股價也連袂大漲。1994 到 1999 年期間,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英國股市市值接近成長一倍。加拿大股市市值成長幅度也不下於歐洲,澳洲股市市值則上漲了 50 %。1999 年間,亞洲的香港、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南韓,及拉丁美洲的巴西、智利和墨西哥,股市都出現驚人漲幅。但是,美國股市 1994 年以來狂飆的程度,任何同型國家都難望其項背。十分令人憂心,同一時期,美國獨幢式住宅價格也走揚,不過只有少數都會區的房價大漲。1994 到 1999 年間,美國十大都市的住宅平均實價只上漲 9 %,比起美國股市的飆漲,這種漲幅算是小巫見大巫!美股近年來居高不下的股價,以及社會大眾的預期心理,認為股市能夠維持在高檔甚或向上提昇的情況,值得我們深思幾個問題。目前撐在高檔的股價,會和歷史上其他高股價階段有相同的命運嗎?換句話說,未來幾年是否也會走入空頭市場?我們得確定,這波多頭市場是否只是一種投機泡沫?股市上漲只是投資大眾的瘋狂買進的結果,而不是反映真實的價值。簡單來說,一旦投資人哄抬出來的市場價格無法反映真實的價值,那麼我們就該重新調整自己的計畫和思維。檢討數據 圖 1-1 股價和企業盈餘,1871─2000上方曲線是 1871 年 1 月到 2000 年 1 月的實質標準普爾公司 500 種股價指數月線圖,下方曲線則是 1871 年 1 月到 1999 年 19 月指數成分股的實質盈餘。資料來源:標準普爾公司統計服務、美國勞工統計菊、科爾斯公司的《普通股價指數》、華倫及皮爾森的《黃金及物價》。圖 1-1 上方的曲線代表:1871 年 1 月到 2000 年 1 月的實質標準普爾公司五百種股價指數(Standard and Poor CompociteStock Price Index),也就是經過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過的指數。下方曲線則是相對應指數成分股的企業盈餘。根據這個圖表,我們可以從歷史角度觀察美國股市最近的水準,撫今追昔,才知道股市最近的表現如何與眾不同。美國股市從從 1982 年 7 月觸底後,一路穩定上漲,顯然是美國史上最戲劇化的大多頭市場。1992 到 2000 年的股價表現最突出:股價指數幾乎以直角的角度衝向圖表的頂端!這次規模空前的股市榮景,可以稱之為千禧多頭行情。然而,1982 年以來股市的漲幅,遠遠超過同時期企業實質盈餘的成長幅度。由上圖可知,最近幾年企業盈餘並未大幅成長。事實上,企業盈餘似乎處於緩慢、穩定的成長軌跡,而且已持續一個世紀以上。這種股價飆漲的情形,簡直就是美國股市的專利。當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 1920 年代股票狂飆,終於在 1929 年崩盤。圖一.一顯示這些年來股市出現的幾個頭部區。 1920 年代的確和最近的股市榮景很相似,也是唯一能和現在的繁榮股市相提並論的歷史走勢。1950 年晚期和 1960 年初,美國股市曾經出現大漲的多頭行情,1973 至 74 年的股市崩盤後,股市在狹幅整理了 5 年左右。縱使那段多頭行情,仍然遠遜於近年來高潮迭起的走勢。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