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

本書裡所收的文字,除了一、二篇外,幾乎全都是直接間接與現代化問題有關的,而大多數則是剋就中國知識份子與現代化說的,這是因為我相信中國的現代化與知識份子是有極密切的關連的,也可以說,中國知識份子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一個戰略性的角色。新序《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是一九七一年在香港出版的,距今已十五年。時報文化公司的版本亦已整整十年。這本書與我二十年前寫的《從傳統到現代》有血濃於水的關係。二者代表了我對中國現代化的主張和看法。去年,時報文化公司的《從傳統到現代》重新排版發行,並通知我正準備重排《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問我有無修訂的意願,由於這二本書一直受到讀書界的歡迎,都已在十刷以上,趁這個重版的機會,我決定作了一番增刪。我刪去了和二文,增加了,,,,,六篇。這樣,這本書的內容比較原來的要統一些,也充實些。新增幾篇,大都是我近年所撰的。我特別要指出的是,其中新增二篇是寫當代兩位傑出的知識份子的,他們是殷海光先生與徐復觀先生。殷、徐兩位在性格、思想模態乃至在學術取向上都有極大的不同,但他們都是忠於知識與良心的性情中人,特別是在探索中國的前途,中國文化的出路上,殷、徐兩先生都同樣顯露了當代中國知識份子最大的真誠與終極的關懷。殷海光先生熱誠地追求中國的現代化,但了解文化的連續性格,故不但批判「全盤西化論」,並力求中國價值世界的進新;徐復觀先生對中國傳統固然是一位最雄辯的維護者,但他對中國傳統中壞的質素也是一位極嚴厲的控訴人,同時,他也毫無假借地,指出依中國文化本身之要求所當伸展之文化理想,應由治道轉向政道,由民本開出民主。我相信,中國知識份子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必然有不同的見解,也可以懷抱不同的價值,但應該決然地揚棄把「傳統」與「現代」視為對立的二極觀了。序(二)最近幾年來,我的學術興趣又多少有了些轉變,但有一個問題卻始終縈迴在我的腦子裏,而成為我少數不移的興趣之一,那便是中國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問題現在已成為一真正的科際整合研究的對象,因為現代化是一不折不扣的多面向的(文化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思想的等)現象。這方面的著作不勝枚舉,這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在對現代化問題的探索的過程中常是無比興奮的,同時也常是無限失望的,但不論興奮與失望,卻始終是充滿挑戰性的。也許這就是能長期抓住我的興趣的原因吧!不錯,現代化問題太複雜,其中任何一個面向都需要經年累月的思考與研究,而它的動理是極不易明的,任何一個陳述都可能流於偏狹與誇大。可是,人類知識的形成是靠試誤過程的累積的。因此,每當我覺得有一些看法有助於對中國現代化的了解時,我就在「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心境下寫出來。說實話,每當我談中國現代化問題時,我總覺得對自己的社會稍稍盡了一點責任。這就是說,我多少是以一個「知識份子」的立場寫的,而不是純以一個「學者」(應該說研究社會科學的人)的立場寫的。我總覺得在中國要做一個職業取向的純學者是一種過高的奢侈。換句話說,我多少還有看中國讀書人好對全面人生與社會文化發表意見的傳統性格。這本書裏所收的文字,除了一二篇外,幾乎全都是直接間接與現代化問題有關的,而大多數則是剋就中國知識份子與現代化說的,這是因為我相信中國的現代化與知識份子是有極密切的關連的,也可以說,中國知識份子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扮演看一個戰略性的角色。因此我就以《中國的現代化與知識份子》為此書名。這本書多少可以補充我五年前出版的《從傳統到現代》一書中所未討論到或討論得不夠詳盡的地方,在這裏我必須聲明一點,我在這本書裏所討論的中國現代化,知識份子是並不能直接適用到中國大陸上去。中國大陸自一九四九年以後所經歷的巨變過程中,其知識份子所扮演的角色與現代化所呈現的型態是大不同於我在本書中所陳述的。這本書中所收的文字一半是在《東方雜誌》發表的,其他則分刊於《大學生活》,《大學雜誌》等刊物。就寫作的時間來說,大都是過去四年間撰就的。其中有三篇則是一九七0年八月我應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社會系之聘來港後寫的。就文字的形式來說,有些是較嚴謹性的學術文字,有些是大而化之的議論,有些則是因感而發的小論。在此我應說明這裏面發表的有些文字,特別是較早時間寫的,當然不能完全代表我此刻的心態與知識水平,但我仍只作了極微小的修潤,這部份是由於我目前正從事其他的研究工作,不能對此書花太多的時間;部份是由於我希望儘可能地保留各文的原貌作為我個人心智歷程的紀錄。最後我要謝謝林悅恆先生的好心建議,把分散在各處的文字彙集起來出書,我不敢說這些文字有出書的價值,但我願肯定地說:這些文字都是我以負責的心情,花氣力寫的。序(二)這是一九七一年香港「大學生活社」替我出版的一本小書,距今已六年矣。本書收集的文字並非近作,事實上,大多數都是十年前左右為的。我不必諱言,其中若干舊作已不能反映我現在的心境與看法,而且自己看了也有所不愜的了。我之決定讓它們與讀者見面,主要是基於想保留一些自我成長歷程中的心聲與願望,因為不論好壞,它們都是我誠心誠意,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當然,它們當初之得以面性是拜林悅恆先生之好心的安排。最近,高上秦先生看到這本書,熱心地慫恿我在臺灣出版,他最強的理由是臺灣的讀者還沒有機會見過它。顯然,高先生覺得我這本舊作還有一些價值。高先生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有衝勁、有理想的年輕編輯人。我欽佩他對文化事業的熱忱,更欣賞他那種不惜一切的文化人的勇氣。故而,經過一些猶豫,我便把此書在臺灣出版的事高興地交給他了。趁這本書在臺灣出版的機會,我加上了一篇悼文和一封信。這篇悼文與這封信都是七年前我在美國因痛悉業師鄒文海景蘇先生謝世而寫的。景蘇師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學者,也是一位令人欽遲不已的知識份子。每念及他,便憶起當年指南山麓的前事往景,那藍天、綠田、小石橋……那頂鴨舌帽,那襲青袍,那寧靜澹泊的人格。世事多變,但對景蘇師懷念之情並無少減,年前返臺,無緣一探他的青塚,深引為恨,特此收錄當年一文一信,作為我對景師孺慕追念之意。這樣,此書的出版,對我個人來說便增加一份意義了。●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