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19世紀台灣建築》中嘗試透過當時社會的變化,豪族富戶的崛起與衰亡,外患的刺激與內部的奮力圖強,投射至建築眾生相。十九世紀的台灣建築,功能多元,形式多樣,文化底蘊豐厚,在台灣建築發展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反應了巨變下的台灣歷史諸多面向的問題。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李乾朗,淡水忠寮人,1949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1968年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1972年結識民俗學者林衡道與畫家席德進,勤於田野調查,研究台灣古建築。 1974年在金門服兵役,對閩南式建築溯源獲得深刻認識。1978年出版著作《金門民居建築》,並於之後出版多本關於台灣建築的作品,研究台灣建築遂成為其專業。1980年代文建會成立,開始主持台灣古蹟調查研究計畫,並擔任內政部及各縣市古蹟評鑑委員。 歷任大唐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及淡江大學、東海大學、輔仁大學等教職,現任教於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立師院。近年主要講授台灣建築史、古蹟維護、文化資源等課程。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