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彬 LEE Wen-pin 自幼學習鋼琴,由賴秋鏡老師啟蒙;十七歲由林進祐教授啟蒙理論與作曲課程。隨後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先後師事曾興魁、陳茂萱、陳樹熙等教授。1993年負笈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攻讀作曲,隨美國即興音樂(improvisation music)創作先鋒Lukas Foss、希臘現代音樂之父Theodore Antoniou及波士頓大學音樂系作曲組主任Majorie Merryman等大師學習,1999年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DMA)。 2006年榮獲第十七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作曲人獎,2007年以五幕舞劇《水鬼城隍爺》入圍第十八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現為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並兼任於輔仁大學音樂系及國立師大附中。專長領域:作曲、數位創作藝術、電腦音樂與音樂理論。創作涵蓋獨奏、獨唱、室內樂、管弦樂與舞劇等各種類型。 游昌發 YIU Chang-fa 1942年生於廣東潮陽。國立藝專音樂科、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畢業,主修作曲,受業於von Einem教授。1974年回國後隨申克常老師學京劇,為時三年。曾在國立藝專音樂科、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及傳統音樂系、台南科技大學音樂系專任教職,目前是台南科技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座教授。因教授職務發表論文中,最重要的是《傳統音樂試析》,內容以西洋方法分析古琴曲《瀟湘水雲》等,但為大部分傳統音樂人士所反對。 興趣甚多。自認寫得不好的小說《阿不都拉的傷口》被刊登在聯合報,引為平生快事。主要工作仍係作曲,作品包括歌劇、管弦樂、獨奏及協奏、合唱等各種演出形態。獨唱曲數十首,包括連篇及獨唱歌曲。所作歌劇如《閻惜姣》、《桃花過渡》、《王婆罵雞》等,均受傳統戲曲「唱、作、念、打」強烈影響。2008年歌劇《桃花扇》由京劇團演出、西洋管弦樂伴奏,劇中歌唱曲調新創,伴奏亦為複音樂、不採傳統重複歌曲曲調的作法。 陳瓊瑜 CHEN Chiung-yu 1969年生,五歲起學習鋼琴、電子琴以及理論與作曲,曾參加台北基督教兒童合唱團。1983年進入國立師大附中音樂班,主修理論作曲,師事陳茂萱、盧炎教授。1986年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理論作曲,師事柯芳隆教授。1991年以理論作曲組第一名成績畢業。 1994年入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音樂研究所主修理論作曲,獲全額獎學金,三年半即取得理論作曲哲學博士學位。師事二十世紀現代作曲泰斗George Crumb,以及Richard Wernick、Jay Reise、James Primosch等教授。1998年返國,任實踐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以及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現職為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作品涵蓋室內樂、管弦樂及聲樂等。 潘皇龍 PAN Hwang-long 1945年生於台灣地理中心埔里鎮。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並在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柏林藝術大學專攻作曲,師事H. Lachenmann、Isang Yun教授。1982年應國立藝術學院之邀返國服務。2002年膺選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首任院長,2005年連任(任期至08年)。1989年創「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並榮膺第一、二、四、五、七、八屆理事長,台灣作曲家協會理事長暨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理事長。 曾獲德國尤根龐德作曲獎、台灣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1992、2003年)等。作品由著名樂團(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法國龐畢度文化中心現代音樂室內樂團、奧國新音樂室內樂團、台灣國家交響樂團、英國阿笛悌弦樂四重奏團、新日本愛樂管弦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瑞典克羅瑪塔打擊樂團等)演出,並多次受邀於國際性音樂節(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大會暨世界音樂節、巴黎現代音樂節、柏林藝術節等)演出。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