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談文化和故事的書,也是一本談論「人」的意識與情感結構的書。掌握了人類最根本的情感模式,就能說出穿透時空、種族和語言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好的文學和影視作品能賣座全球,因為這些熱賣的創意商品背後都有同樣能感動人心的特質。重點是要先能了解掌握人性,才能說出好故事。? 本書以「人格原型」和「故事原型」來分析,並探索許多中外文學經典,是從理論到實務的全方位研究。第一部分運用卡爾?榮格心理學學派「人格類型」與「人性」的理論、當代神話學大師坎伯對於神話的獨特主張,以及好萊塢編劇大師佛格勒傳授的技巧,探討故事的原理;第二部分以實際案例為主,說明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如何變形與流傳,選擇魯迅《兩地書》、張愛玲〈色?戒〉、施蟄存〈石秀〉與劉若瑀《鄭和1433》四個故事,展現文化故事力的「傳統與創新」、「個人與社會」、「東方與西方」、「事實與虛構」之間的張力。 目錄 序一:動人的故事讓台灣更美好 吳靜吉 6? 序二:故事裡的故事 吳仁麟 8? 前言 10? 代序: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 16? 理論篇:故事的元素? 1. 神話與現代世界 37? 故事:理解世界的過程 39 / 故事的基本結構 41 / 英雄之旅 43 / 神話:原型、故事、文化脈絡46? 2. 英雄的十二個歷程 53? 內在英雄的六種原型 57 / 人生歷程的十二原型 60 / 超越個人化:精神的多面性 67 / 回到故事 70 / 故事結構:英雄的十二個歷程 72 / 創作,就是英雄之旅的歷練77? 3. 角色原型的變形與考驗 83? 人生歷程與故事結構 86 / 角色原型 88 / 敬重彼此的差異——六個生命階段 113 / 原型的影響力 117? 4. 童話與寓言 121? 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122 / 童話發展的歷史社會脈絡 124 / 童話中的反動 132 / 童話中的象徵——狼與女巫 136 / 童話中狼形象的轉化 140 / 動物擬人化 143 / 童話中女巫形象的轉變 145 / 跨文化交流的元素 151 / 童話的創新 154 / 超越文化脈絡的故事結構——迪士尼的公主程式 158? 5. 原型與故事原型 165? 為何要說故事? 166 / 什麼是故事? 168 / 故事與真實世界 169 / 故事的要素——角色、結構、形式 174 / 故事中的骨幹——劇情結構 181 / 故事的結構理論——普羅普理論 183 / 人類的心理地圖 194? 6. 說故事的藝術 199? 故事的關鍵原則 200 / 故事的價值 220? 應用篇:從窠臼掙脫與創造? 7. 一百年前的犀利小三 229? 一段歷史,三個故事——魯迅的三角關係 232 / 改變魯迅一生的畫面 236 / 世代交替——風起雲湧的時代 239 / 平凡的靈魂也痛苦——朱安 241 / 一百年前的犀利小三——許廣平 242 / 《傷逝》——一個充滿悔恨與悲哀的男人 243 / 在革命時代的不同人生 246 / 創造新故事 249? 8. 生生不息:角色轉化與跨界 253? 關於〈色?戒〉 256 / 〈民國女子〉——胡蘭成與張愛玲 260 / 另一頁歷史——鄭蘋如與丁默? 267 / 〈色?戒〉——王佳芝與易先生 272 / 也是《色?戒》——王佳芝與易默成 274 / 不同脈絡下的《色?戒》——張愛玲與李安 277 / 鄭蘋如,張愛玲,王佳芝 281? 9. 傳統與個人天賦——〈石秀〉 285? 新與舊的並存 290 / 互文性 295 / 淺論《水滸傳》 301 / 金聖歎的疑惑 306 / 施蟄存解開〈石秀〉之謎 309 / 「互文性」就是故事原型與文化脈絡 318? 10. 創作者應有的態度——《鄭和1433》 323? 淺談鄭和下西洋 325 / 為自己航行——《鄭和1433》 332 / 超越文化脈絡——羅伯?威爾森的《鄭和1433》 336 / 創作者應有的態度——劉勰的《文心雕龍》 339 / 從寫意到寫實 346 / 繁花盛開,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350? 尾聲:說自己的故事,走自己的路 352? 附錄:課程簡介 360? 參考書目 363
來源: Google Book
來源: Google Book
倫敦政治與經濟學院(LSE)哲學、科學方法與邏輯系學士、劍橋大學東亞系碩士與博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EMBA與傳播學院數位內容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著有《故事與故鄉》(台北:遠流出版)與《另一種自由的追求——沈從文美學研究》(台北:麥田出版)在英國生活二十年後返台,她以說故事的經驗啟發學子及企業家對自己的人生或事業進行定位、行銷和管理,並開創了「創立方工作平台」。創立方聚合了一百多位創業家,以「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新工作形態,開啟台灣創業家的新視野,在實踐當中讓新的故事成形。對她而言,故事開始於異鄉人懷著鄉愁對故鄉的凝視,並透過故事展露台灣的特殊風土、性情和變異的軌跡,讓世人重新認識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台灣。這是一位好新求異又願意深耕的行旅者帶來的信息,她是故事的信徒,也是創造和實踐故事的亡命之徒。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