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一種獨立論述 =An independent discourse

這是一本藝術跨域的文集,交織著「歐洲」理論的省思、影像範疇的蒐集與台灣影像現象的批判式調查,在這些由評論所組成的星叢裡,它所期望的是某種由混種經驗所長出的語言之華。 在締盟與區分之前,總是有著更為模糊的生存狀態,這狀態需要一種語言,從我早期譯作德勒茲的《運動—影像》、《時間—影像》與《獨特物件》,以及稍早與蘇育賢合作的《CD-Q》專書,都是這個追尋、建構語言的過程;一方面汲取法文書寫中的特殊生成;另一方面在溝通的互動中確定中文書寫的「在一地」生成。 碎片的厚度不是為了堆疊出量體,而是為了涵容更多的氣泡,因為氣泡就像是伊東豐雄與石上純也追求的「流動空間」。我的身體既銘刻在這些書寫的葉層表面,又在閱讀中遊走於這些氣泡之間,不斷地、暗地裡計畫著行動。 —黃建宏
來源: Google Book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美學組博士,第一屆台灣數位藝術美學論文獎首獎,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從事影像的相關研究,同時書寫關於電影、當代藝術、表演藝術與文化的評論,並持續翻譯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布希亞(Jean Baudrllard)與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等人的著作文章散見於《電影欣賞》、《今藝術》、《藝術家》、《中外文學》著有:《CO-Q》(合著)(2009,田園城市文化)譯有:《電影Ⅰ:運動-影像》(Gilles Deleuze著,2003,遠流)《電影Ⅱ:時間-影像》(Gilles Deleuze著,2003,遠流)《波灣戰爭不曾發生》(合譯)(2003,麥田)《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合譯)(Jean Baudrllard、Jean Nouvel著,2002,田園城市文化)《侯孝賢》(合譯)(2000,國家電影資料館)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