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龍王信仰的探索,認識中國的文化傳統華北地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個旱災頻仍的災區,因此,歷史上以祀龍祈雨為中心的龍王信仰異常發達。本書在認真梳理龍王信仰來龍去脈的基礎上,對中國以布雨龍王為首的雨神系統、祀龍祈雨儀式、祈雨組織構成以及祈雨文本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對於我們認真檢討中國龍王信仰的性質與功能,深入探索龍王信仰的運行方式,以及由此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苑利,男,1958年1月22日生,漢族,吉林長春人,民俗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方室副主任,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祕書長。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祕書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西北民族學院教授。主要代表作有《韓民族文化源流》、《中國民俗學教程》等,主編有《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探索》等叢書多部。折口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水利是這一文化的關鍵所在。如同抓住了水利就等於抓住了中國農耕經濟的命脈一樣,抓住了中國農耕文化中的龍王信仰,實際上也就等於抓住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問題。龍作爲一種「莫須有」的動物,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來自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主觀原因便是人們相信龍能帶來豐沛的雨水,而其客觀原因則是歷史上農業、特別是乾旱少雨地區的旱作農業對雨水的渴望。中國的祀龍祈雨習俗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與人文背景下展開的。摘自本書──〈華北地區龍王信仰概說〉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