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臺灣文化志

目錄 中譯本初版序 館長序 校訂版例言 臺灣文化志序(原序) 小序 伊能先生小傳 凡例 第1篇 清代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臺灣 由漢民發現臺灣存在之最初時期《尚書》〈禹賈〉之揚州《山海經》之彫題國較為確實之記載-《漢書》〈地理志〉之東鯷三國時代之臺灣-《三國志》〈吳志〉及《臨海水土志》之夷洲夷洲之土語獵頭風俗之素描將徐福史蹟比擬於臺灣之新說《隋書》〈流求傳〉之批判關於流求地名之解釋夷洲與流求土俗之比較對照「附」臺灣之石器時代遺跡日本人之漂流隋開皇中占領澎湖之異傳《隋書》之外另有《隋史》漢民移殖之開端-《諸蕃志》元代之臺灣征伐-《元史》瑠求本傳元代以後有關琉球地名之變遷大琉球、小琉球明代之臺灣-澎湖嶼之放棄鄭和之靠航《星槎勝覽》所載地名之比定有關臺灣地名之發端嘉靖年間之流寇日本人入侵臺灣之先驅-倭寇有關高砂名稱之初期豐臣秀吉之招諭有馬、村山之入侵「附」中日間交通路線萬曆年間海盜之活躍與明代之備倭策歐人遠東航海之機運伊拉.福爾摩薩荷蘭對葡、西兩國人之角逐與荷人據臺之始端明、荷之折衝荷人據臺西班牙人據臺荷人之文化的影響顏思齊、鄭芝龍之活躍日本甲螺顏、鄭與日人、荷人之相對關係漢民定居之初鄭芝龍降清漢民對荷蘭人之反抗-郭懷一明代識者對臺、澎之重視上列提要附錄 明代以後由中國人所命名之臺灣地名之變遷 第2篇 清代領臺原始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第二章 靖臺之紀功及報賽第三章 臺灣之領有附錄 對施琅之優遇 第3篇 文治武備沿革 第一章 文治之規劃第二章 武備之規制第三章 臺灣之特制及其內容第四章 城垣之沿革第五章 地方自治行政第六章 保甲及團練第七章 清代之靖臺政略 第4篇 治「匪」政策 第一章 治「匪_梗概第二章 抗清事件各志第三章 義民之鼓勵第四章 抗清事件之間接動機第五章 軍器等之禁制第六章 分類械鬪
來源: Google Book
伊能嘉矩(1867-1925)  生於日本岩手縣遠野,他自小喪母,父親因研究醫學而前往東都遊學,伊能從小就在祖父的身邊學習漢學並且逐漸長大成人。  西元1886年,伊能以公費生的資格進入岩手縣立師範學校,由於不滿學校的教育內容與高壓的政治氣氛,鼓動學潮而遭校方退學;此後,他前往東京自修苦讀,並且開始從事新聞工作;26歲的時候,加入「東京人類學會」,直至甲午戰爭爆發,開始為前往臺灣探險作準備。  兩年後,臺灣被納入日本版圖,伊能即以陸軍雇員的名義來臺,展開長達十年的臺灣調查研究,在他30歲的時候,開始進行臺灣全島的探查旅行,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所獲得豐富的田野資料,不僅使他成為臺灣原住民研究的開創者,更是後人研究不可或缺的原始資料。  1906年,伊能辭去總督府的職務回到故鄉。回鄉之後被隔海委託擔任臺灣史料與蕃族調查編纂的工作,更埋首於清代臺灣史頂峰之作《臺灣文化志》的寫作。  1925年,伊能在臺灣所感染的瘧疾復發,以59歲之齡逝世。一生著作與臺灣相關的有十餘種,論文更多達千篇,被譽為是「臺灣學的先驅」。◎關於編譯  《臺灣文化志》由日本人板澤武雄教授及小谷達吉等依據伊能嘉矩先生研究臺灣歷史文化的遺稿及資料編輯發行,實為日人據臺時期臺灣研究之代表作。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刊行,約一百五十餘萬言,目前研究臺灣早期歷史的國人,仍以這本書當作重要的參考文獻。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