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與英國布克獎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繼《蒼蠅王》之後,另一部倍受好評的作品東吳大學英文系講師辜振豐 專文推薦 故事中有兩個代表善惡兩極的主角。 善:馬帝,一個被火灼傷整個左半邊的男孩,因為怪異的外表而招來一生的不順遂,但他十分善良,甚至可以聽到上帝的聲音。他是被上帝選中的預言者。 惡:蘇菲,一個漂亮、聰明的女孩,從來不懂得愛;十五歲那年,她發現了自己黑暗的那一面,便決定拋棄一切光明,往邪惡的黑暗走去。 作者想要闡述的是:對&錯、善&惡、神聖&原罪、上帝&惡魔、光亮&黑暗的強烈對比。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威廉‧高汀,在《蒼蠅王》之後,另一部倍受好評的長篇小說。他以獨特、細膩的筆法,帶領讀者走入如鬼魅般的世界,彷若經歷一場天堂與地獄的洗禮……故事精采至極,您絕對不能錯過!【深度推薦】善惡的辯證關係——論《黑暗之眼》現代英國小說探討人心的黑暗面一直不遺餘力。例如,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敘述主角寇茲是位受到尊敬的英國人,一言一行都頗有文明的教養,但一到非洲的蠻荒之地後,為了奪取原住民的象牙,竟淪為殺人魔王。因此身為文明人的寇茲內心的黑暗面便暴露無遺。而葛林在《愛情的盡頭》中,呈現班與莎拉的戀情,但基於嫉妒,班竟僱用偵探,暗中監控愛人。至於高汀在《黑暗之眼》中,也對人心的探討著墨甚多,同時更加入「流浪」的主題。 此書第一部以暴力為起點。某日,倫敦遭到炸彈襲擊,主角馬帝受到嚴重的灼傷。雖然入院治療,挽回一條命,卻從此變成一個顏面傷殘的流浪兒,處處受到排除。然而,馬帝雖然身為社會的邊緣人,但內心十分善良,甚至在研讀聖經之後,竟然能與神開始對話,以致成為神在凡間的代言人,擁有靈視,能看透人心的變化。 馬帝出院後,即進入寄養學校就讀。一開始,馬帝碰上有戀童癖的皮迪葛利老師,而校長也了解這位老師的過去,以致隨時盯上他。他經常替一位名叫韓德森的學生私下補習,但某日,他為了避嫌而遠離韓德森。當晚,韓德森認為自己不被寵愛而心神恍惚,竟爬上屋頂,不慎摔死。接著,治安當局一調查,便歸罪於皮迪葛利。此外,平時學生經常穿錯別人的鞋子,而韓德森死時竟穿著馬帝的鞋子,以致馬帝也遭到波及,其結果是被校長趕出學校,並送往法蘭可里鑄鐵店當送貨員。 馬帝雖然語言能力低落,頂多只能說一句話,但他能欣賞女孩子的嬌美。即使對方因他的傷殘而懼怕,他也會主動避開。馬帝身為邊緣人注定是要過著浪跡天涯的日子。接著,他轉往澳洲,換了好幾個工作,甚至在當地的市政府廣場當起街頭藝人。後來,他還遭到一位土著的攻擊,以致住院療傷。 然而,他在流浪的歲月中,埋首研讀聖經,心中時時與神展開對話,不但內心感到寬慰,而且還願意為認識的人祈福。馬帝深知:韓德森的墜樓事件不能怪罪於皮迪葛利,但他平時經常出入公共場所,企圖玩弄小孩子,無法控制情慾。對此,皮迪葛利也在小說結尾向馬帝告白,而馬帝也有意扮演神的代理人,以便能拯救他。接著小說也就結束。看來,作者並未明白交代皮迪葛利。只是暗示他向馬帝的告白,或許是獲得救贖的第一步。 其實,作者高汀有意一反常規,呈現善惡的辯證關係。他透過顏面傷殘的馬帝,以揭發文明人的虛偽,同時更批判權力、金錢與暴力。在此書第一部分的結尾,經由神向馬帝的告知,引出蘇菲和東妮這對雙胞胎的惡形惡狀。換言之,第二部分探討的內容是人心的黑暗面。這對雙胞胎頗受男人的喜愛,但她們卻無惡不作。尤其是,她們倆互相模仿,也彼此競爭。首先,她們的單身父親有意娶維妮為妻,但當她們得知維妮與吉姆有一腿,便向父親告狀,以致這樁婚姻也就無疾而終。 後來,蘇菲與東妮都離家出走,兩人也分道揚鑣。蘇菲以性來凸顯暴力,而東妮則熱中於革命。尤其是,小說敘述蘇菲內心有一條無人知曉的黑暗秘密隧道。這也明示她在兩性關係中,既強調金錢也樂於宰制。例如,她曾賣身以賺取金錢,甚至與男友羅藍做愛時還拿刀刺傷他。對她而言,死亡充滿了刺激。 然而,東妮平時跟蘇菲早有競爭的關係。在東妮離家後,蘇菲得知她曾在阿富汗運毒,並在監獄服過刑。對此,蘇菲感到既訝異又眼紅,並希望自己也要拚命學習,跟她較量一下。在蘇菲割傷那位小孩的同時,東妮已參加革命黨,以自由正義之名,回到倫敦,搞起爆炸的恐怖活動。最後,東妮竟綁架蘇菲的另一男友凱瑞,登上飛機,一走了之。蘇菲得知消息時,當場大哭大鬧。顯然,作者有意呈現這兩人內心的黑暗面也就曝光,只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差。尤其是,東妮表面上強調解放的革命,但其實是野蠻加上暴力。兩人根本無法得到救贖。 在《黑暗之眼》中,透過馬帝的角色來探討身分認同,除了顏面傷殘的馬帝外,其他人物都有自己的身分,他/她們都認為自己是「正常人」。但馬帝在流浪的歲月中,經常自問:「我是誰?」其實,馬帝既能看清自己也能夠洞察別人,而其他人則看不清自己。換言之,作者高汀以逆向的敘述,顛覆正統的價值觀念,呈現馬帝身為「異類」,內心善良,時時願意拯救別人。至於其他角色,身為「正常人」不但虛偽,甚至有事沒事就以暴力對待別人。 以往許多論者都以為高汀對於文明社會十分失望,但他塑造馬帝這個角色,讓人相信他仍心存一絲希望。或許,這跟他的改行有關係,至少他父母希望他成為科學家,送他進牛津大學研習自然科學,但他後來違背父母,轉唸文學。後來,他還在學校教授英國文學,而一九八三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顯然,對社會心存希望,內心先要對自己有期望。(文/東吳大學英文系講師辜振豐, 圓神出版事業提供) 在學院派的文學世界裡,《黑暗之眼》顯然是威廉‧高汀所有的作品中最不重要的,比起讓高汀獲得諾貝爾桂冠的《蒼蠅王》汗牛充棟的論述,《黑暗之眼》幾乎沒有得到評論家隻字片語的眷顧。然而《黑暗之眼》當然不是寫給文學評論家看的,甚至《蒼蠅王》也不是。高汀的作品就像一部部隱晦的密碼,寫給內心幽微的浮世男女。在《黑暗之眼》第一部中,我們可以在高汀對馬帝與皮迪葛利先生情慾的描寫裡,看到一種不對稱的對比:「他們的命運被互相牽引在一起,只是馬帝正漸入佳境,而皮迪葛利先生正在走下坡。」皮迪葛利先生戀慕容貌美好的年輕男孩,而馬帝卻有一副令人不忍卒睹的殘缺外表。身為教師,皮迪葛利竟無法抗拒被自己高漲的慾望所吞滅,一次次犯下不可原諒的卑猥罪行,而馬帝則如同一個苦行的修道者,一次次堅毅地退卻自己的情慾,遠離每一件挑動他感官的事物。在牢獄裡、在老橋下臭氣沖天的公廁旁、在格林菲爾德蕭條的街道上和公園的草地邊,皮迪葛利的人生被自己卑劣的慾望消耗殆盡,仍竭力抗拒感化與救贖,選擇徹底的沉淪。而馬帝卻在尋求人生解答的虔誠思慮裡、在與幽靈們的神奇交會中,尋得了一種清澈晶透的信仰,簡單卻高貴。 第二部故事主角蘇菲與她的雙胞胎姊妹東妮,不均衡地平行於充滿困惑與怨怒的人生。出生於富裕家庭的一對美麗雙生女,自然而然成為社區裡鄰居們眼中純潔與美好的代表,讓智力過人的蘇菲與東妮可以輕易操弄人們對她們近乎諂媚的愛慕。然而在父親的疏離與對東妮莫名怨妒中成長的蘇菲,「毀滅」是她人生經驗的主題:殺死東妮的想法、以卵石擊殺小鷿鷘的快感、在父親衣櫃裡留下破碎腐臭的鴨蛋、在陌生旅客的車子裡結束童真、在刀割的痛楚中初嘗性高潮,以及最後慫恿男友凱瑞策劃複雜的擄人勒贖。蘇菲精準地算計著生命裡的每一件事,卻意圖讓自己的人生完全失控。 故事進行到第三部,格林菲爾德所有人物都因緣際會地又重新撞擊在一起。為了贖罪,馬帝執著於對皮迪葛利先生的守護,而已經油盡燈枯的皮迪葛利,卻仍被自己不可告人的慾望所追逐;平凡的貝爾先生對神性的熱盼、失志的古柴德先生對美麗雙生女不切實際的迷戀;一心想做出驚人之舉的蘇菲瘋狂地策劃綁票的勾當、行蹤飄渺的東妮卻成了激進的革命份子。然而當這一切都因為誤會、巧合與失算而全部破局時,格林菲爾德這個小城鎮令人難以忍受的平庸,卻被這一齣滑稽可笑的荒謬劇生動地刻劃了出來。高汀的寫作無意躋身於偉大不朽的文學殿堂,只是沉默地向庸碌晦澀的生命招手。他凸顯了美與醜、神性與世俗、救贖與沉淪、尊嚴與恐懼,但就是沒提善與惡。 如同蘇菲說的:「事情的對錯全看你怎麼想,但不論對或錯都很無聊就是了。」(文/吳介禎,本書譯者,圓神出版提供)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1911~1993)出生於英格蘭康沃爾郡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希望把他培養成科學家,所以在一九三○年送他進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但他奮力反抗,兩年後轉而攻讀文學。一九三五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文學士學位。一九四○年參加皇家海軍,親身目睹戰爭的重大場面,曾被授上尉軍銜。退役後回到學校教授英國文學,並開始寫作。於一九五四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蒼蠅王》,獲得很大的聲譽。一九五五年成為皇家文學會成員。一九六一年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辭去教職,專事寫作。著有《蒼蠅王》《繼承人》《品契.馬丁》《塔尖》《金字塔》《黑暗之眼》《Rites of Passage》和《一個埃及人的日記》。其中,《Rites of Passage》更榮獲英國布克獎。由於他的小說「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於是在一九八三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