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劃三代女人的善與惡 人性的淨與靜本書榮獲90年度中山文藝小說獎台灣比丘尼人多勢眾,貢獻卓越,馳名國際,堪稱「台灣奇蹟」,出家的心路歷程更值得探討。作者透過一家三代的學佛和出家故事,從遁入空門到爭取剃度和生涯規劃,小說刻劃了台灣三十年來的佛教興革和社會變化,更為婦女奮鬥和成長做了紀錄。佛教如何體現現代化和人性化?人性掙扎、佛法淨化和善惡報應,都在集集大地震裡譜出了圓滿結局。藉著本書的撰寫,小說家陳若曦為這物慾縱橫的年代,提供一劑安定人心的良藥。前言儘管寫作多年,我以前從不曾有過書寫佛教僧尼的念頭。 我年輕時代曾是基督教浸信會信徒,後來居住中國,雖受無神論洗腦,然而一回到西方世界又開始追求宗教信仰,這時便對佛教感到莫大的興趣。八十年代中我曾兩度上青藏高原,為的是了解喇嘛教。九十年代才開始接觸台灣佛教界的出版刊物,其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宗旨宣揚令我感到心有戚戚焉,相信是東亞佛教中興的希望所繫。 一九九五年閏八月,我返台定居,有幸認識了佛教學者江燦騰教授,晤談甚為相得。論及台灣的宗教活躍現象,尤其是佛教的蓬勃發展,江教授以為是很好的小說題材。我收集的佛教著作中,很多是江教授推薦或贈送的,對台灣佛教的研習上極有助益。 我很敬佩台灣比丘尼的表現,她們的成就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否小說題材卻甚感躊躇。同時也結識了許多學佛的同好,不少是穿梭於眾多新興佛教的道場之間,茫然不知所宗的,更有被神棍騙財騙色,企盼我能代鳴不平的,可歎我何德何能可堪此任,也遲遲不敢下筆。 世紀末的一場大地震改變了我的想法。生命無常,有話當說,何況這場浩劫也應該做些省思和紀錄才是。去年春天,我終於動筆寫作《慧心蓮》這部小說了。 回溯小說寫作的動機,江燦騰教授功莫大焉,謹此致謝。二○○一年一月於台灣埔里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學生時期曾與白先勇、王文興等人創辦《現代文學》,又以《尹縣長》一書聞名兩岸三地的陳若曦,目前定居台灣,現任南投縣駐縣作家。因對宗教感到好奇及興趣,便常接觸宗教書籍,初中時期已將新(舊)約讀完。居住美國期間,曾與佛教界有所接觸,並和兩岸學者拜訪當地佛教界,對於佛教中的「隨緣」體認頗深。多年以來,陳若曦投入公益活動:關懷生態、環保問題以及為弱勢團體爭取福利,尤其關注婦女在社會中的角色及地位。《慧心蓮》一書是陳若曦發自真情、身體力行的一大力作,並曾在《世界日報》及《中華副刊》同步連載,獲得讀友熱烈喜愛及好評。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