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蕭而化 :孤芳眾賞一樂人

先大陸後台灣、薪火相傳的教學精神,為日據時代後極度缺乏本土音樂作曲人才的台灣,撒下了種子。   蕭而化自幼生長在極為閉塞的鄉間,以民國初年的農村而言,這種背景並未能提供給他類似國外音樂大師,從為生到成長均是在充滿音樂薰陶之下的生活條件。因此,至少在 19 歲踏入上海發展之前的蕭而化,對音樂雖有一定程度的愛好,但並未能使他因此步上音樂發展之途;甚至在其進入杭州藝專就讀時,所選擇的也是美術而非音樂,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亦為美術教師。但是其體內的音樂細胞絕不會甘心地讓他自此終了一生,「自學」、「苦讀」即成為他開始音樂生命的座右銘,直至考取日本東京國立上野東京音樂學校作曲科,蕭而化這才確定了他一生的音樂之路。   在作曲專業領域當中,蕭而化教授推崇嚴格調性的形象至為鮮明,學生當中甚至有人因而以「黃臉巴哈」之謔稱,來形容他在音樂理論上的「故步自封」。殊不知早在 1950 年代他已開始介紹西方的「現代音樂」,而他較不為人所知的《現代音樂》一書,甚至有可能是台灣音樂史上最早以西洋「現代音樂」,作為研究主題的音樂理論專書。   綜觀蕭而化從大陸至台灣的音樂發展可說有兩個高峰階段,其一為「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時期,在擔任該校校長期間,為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的「永安時期」締造出輝煌的一頁;其二為來台後為台灣師大創設出音樂系,造就出極多台灣目前有名的作曲家,為在日據時代之後,極度缺乏本土音樂作曲人才的台灣,撒下了本土音樂人才的種子。蕭而化此種先大陸後台灣絃歌不輟地散發其音樂生命的光和熱,不僅充分發揮了承先啟後、薪火相傳的教學精神;同時也為大陸及台灣的音樂傳承上發揮了其個人最大的貢獻。
來源: iRead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