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iRead
記憶所繫之處
- 其他作者: 諾哈 , 戴麗娟
- 出版: 臺北市 :[新北市] : 行人文化出版 ;大和書報總經銷 2012[民101]
- 版本: 初版.
- 稽核項: 3 冊 :圖 ;21 公分.
- 標題: 文化史 , 文化史 法國
- ISBN: 9868823676 , 9789868823679
- 附註: 譯自 : Les Lieux de memoire v.1, 皮耶.諾哈(Pierre Nora) ; 記憶與歷史之間 : 如何書寫法國史 / 七月十四日 : 從震怒之日到節慶日 / 克希斯提昂.阿瑪維(Christian Amalvi) ; 馬賽曲 : 戰爭或和平 / 米歇勒.沃維勒(Michel Vovelle)--v.2, 莫娜.歐祖弗(Mona Ozout) ; 自由.平等.博愛 / 聖女貞德 / 米歇爾.維諾克(Michel Winock) ; 艾菲爾鐵塔 / 亨利.羅瓦黑特(Henri Loyrette)--v.3, 喬治.維加黑洛(Georges Vigarello) ; 環法自行車賽 / 普魯斯特之"追憶似水年華"/ 安端.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 ; 拉維斯的"法國史" : 對祖國的敬愛 / 皮耶.諾哈(Pierre Nora).
- 系統號: 005088958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需登入
- 引用網址: 複製連結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é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皮耶‧諾哈(Pierre Nora,1931-)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法國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曾先後任教於巴黎政治學院(IEP)、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以研究法國國家認同與記憶聞名。主要作品有《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Les Français d’Algérie, 1961)、《歷史之製作》(Faire de l’histoire, 1974)、《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émoire, 1984-1992)、《公共歷史學家》(Historien public, 2011)等。其作品長期受到肯定,獲獎包括:法國國家歷史大獎 (1993)、法蘭西學院哥伯特獎(1993)、法國國家圖書館路易絲維茲獎(1991)以及普世狄德羅獎(1988)等。◆克希斯提昂‧阿瑪維(Christian Amalvi, 1954-)法國蒙布里耶大學教授,專研法國記憶史、國族神話史、歷史普及化問題。著作有《法國史中的英雄》(Les Héros de l’histoire de France, 2001)等。◆米歇勒‧沃維勒(Michel Vovelle, 1933-)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退休教授,長期研究法國大革命史、社會文化史、心態史。著作繁多,著名者有《死亡與西方,1300年至今》(La Mort et l’Occident de 1300 à nos jours, 1983)、《大革命心態史》(La Mentalité révolutionnaire : société et mentalités sous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986)等。◆莫娜‧歐祖弗(Mona Ozouf, 1931-)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有法國大革命史、十九世紀智識史、婦女史。與大革命有關的重量級作品有:《大革命評論辭典》(Dictionnaire critiqu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988)。◆米歇勒‧維諾克(Michel Winock, 1937-)巴黎政治學院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思想史、法蘭西共和國史、知識分子史,其作品等身,專書即有四十餘種,例如《民族主義、反猶主義與法西斯主義》(Nationalisme, antisémitisme et fascisme en France, 1990)、《知識分子的世紀》(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 1997)等。◆亨利‧羅瓦黑特(Henri Loyrette, 1952-)藝術史家,長期在奧賽美術館服務,1994年任該館館長,2001年起轉任羅浮宮博物館館長,著作有《艾菲爾》(Gustave Eiffel, 1986)等。◆喬治‧維加黑洛(Georges Vigarello, 1941-)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身體史、衛生史、運動文化史。晚近參與著作有一套三冊的《身體史》(Histoire du corps, 2005)、《雄性史》(Histoire de la virilité, 2011)。◆安端‧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 1950-)法國文學史家,曾任教於巴黎第一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6年成為法國學院教授。著作有《兩個世紀之間的普魯斯特》(Proust entre deux siècles, 1989)等。
來源: iRead
來源: iRead
評分